泉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省政府办公厅关于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的暂行办法等文件的通知
    时间:2008-06-26 00:00

    泉政办〔2008〕160号 

     

     

      

    泉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省政府办公厅关于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的暂行办法等文件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泉州开发区管委会,市直有关单位, 省部属驻泉有关单位: 
      现将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福建省人民政府办 公厅关于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的暂行办法〉等文件的通知》(闽政 办〔2008〕114号)转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学习,并结合实际, 抓好贯彻实施。对贯彻实施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请及时向市政府 信息公开办公室报告,以便统一汇总上报省政府办公厅。(联系电 话:22371198,传真:22371798) 
     

     

      

    二〇〇八年六月二十六日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依申请 公开政府信息的暂行办法》等文件的通知 
     

     

      

    (闽政办〔2008〕114号)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现将《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的暂 行办法》、《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政府信息发布协调的暂行 规定》、《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政府信息公开保密审查的暂 行规定》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对贯彻实施过程中发现 的问题,请及时向省政府办公厅报告。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八年六月六日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的暂行办法 
     

     

      

      第一条 为了规范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工作,保证公民、法 人和其他组织依法获取政府信息,充分发挥政府信息对人民群众 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活动的服务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制定本暂行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是指公民、法人 和其他组织(以下简称申请人)根据自身生产、生活、科研等特 殊需要向各级人民政府及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部门申请获取相关政 府信息,行政机关依法向申请人公开政府信息的行为。 
      第三条 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应遵循严格依法、准确及时、 便民服务的原则。 
      第四条 申请人应当合法使用依申请获得的政府信息,不得 利用依申请获得的政府信息从事违法活动。 
      第五条 行政机关应当指定具体的工作机构负责依申请公开 工作,建立健全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工作制度,并将工作机构的 名称、办公地址、办公时间、联系方式等信息向社会公开,方便 申请人提出政府信息公开的申请或者咨询。 
      第六条 行政机关在向申请人公开政府信息前,应当对拟公 开的政府信息进行保密审查,未经保密审查的政府信息不得公开。 
      下列政府信息不予以公开: 
      (一)属于国家秘密或者公开后可能导致国家秘密被泄露的 信息; 
      (二)依法受保护的商业秘密或者公开后可能导致商业秘密 被泄露的信息; 
      (三)依法受保护的个人隐私或者公开后可能导致个人合法 权益受损害的信息; 
      (四)危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的信息; 
      (五)正在调查、讨论、处理过程中的信息,但法律、法规 和规章另有规定的除外; 
      (六)与行政执法有关的,公开后可能会影响检查、调查、 取证等执法活动或者会危及他人合法权益的信息; 
      (七)法律、法规、规章规定不予公开的其他政府信息。 
      第七条 申请人申请公开政府信息,应当采用书面形式(包 括数据电文形式)。采用书面形式申请公开政府信息确有困难的, 申请人可以口头形式提出,由受理该申请的行政机关代为填写政 府信息公开申请;也可以委托他人提出申请。 
      政府信息公开申请应包括下列内容: 
      (一)申请人的姓名或名称、地址、身份证明、联系方式等 基本情况; 
      (二)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的内容描述; 
      (三)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的形式要求; 
      (四)申请人的签名或盖章(以数据电文形式提出申请的可以省略); 
      (五)申请时间。 
      第八条 申请人申请公开政府信息,应当向行政机关提供本人的身份证明或本组织的有关证明。以组织名义提出申请的,还 应当出具书面授权委托书和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的身份证 明。 
      行政机关认为需要当面核实有关身份证明的,可以要求申请人到指定的政府信息公开受理点接受核实,或采取其他有效形式 核实。 
      第九条 行政机关应当通过发放、提供网上下载服务等多种方式提供申请书的格式文本。 
      第十条 申请人的申请书不完备的,行政机关应当及时告知申请人更改、补充申请。 
      第十一条 行政机关收到政府信息公开申请后,应当登记并提供受理回执。 
      第十二条 对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行政机关根据下列情况分别作出答复: 
      (一)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已经向社会主动公开的,应当告知申请人获取政府信息的方式和途径; 
      (二)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属于可以公开范围的,应当作出政府信息公开决定; 
      (三)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不存在或者不属于本行政机关公开的,应当告知申请人;对能够确定该政府信息的公开机关的,应当告知申请人该行政机关的名称、联系方式; 
      (四)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属于不予公开范围的,应当作出不予公开的决定,书面说明不予公开的理由、依据以及救济途径; 
      (五)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中含有不应当公开的内容,但是能够作区分处理的,行政机关应当作出政府信息部分公开决定, 书面说明部分公开的理由和依据以及救济途径。 
      (六)对于同一申请人向同一行政机关就同一内容反复提出的政府信息公开申请,行政机关已经答复的,可以不再答复。 
      第十三条 对于可以公开的政府信息,能够在答复时提供具体政府信息内容的,应同时提供;不能同时提供的,要确定提供期限。 
      第十四条 行政机关收到政府信息公开申请,能够当场答复和提供政府信息的,应当场答复和提供政府信息,不能当场答复和提供的,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予以答复,并确定提供期限;如需延长答复期限的,应当经行政机关负责人同意,并告知申请人,延长答复的期限最长不得超过15个工作日。 
      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涉及第三方权益的,行政机关征求第三 方意见所需时间不计算在本条第一款规定的期限内。 
      第十五条 行政机关认为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涉及商业秘 密、个人隐私,公开后可能损害第三方合法权益的,应当在收到 申请书5个工作日内书面征求第三方意见。 
      第三方应当在收到行政机关的书面通知之日起 5 个工作日 内作出书面答复。逾期未作出答复的,视为不同意公开。 
      第三方不同意公开或在规定期限内未作答复的,不得公开政 府信息。但行政机关认为不公开可能对公共利益造成重大影响的, 应当予以公开,并在公开前将决定公开的政府信息的内容和理由 书面通知第三方。 
      第十六条 申请人提出证据证明与自身相关的政府信息记录 不准确、不完整或者不相关的,可以要求行政机关依法予以更改, 行政机关应当在15个工作日内予以处理。受理申请的行政机关无 权更改的,应当转送有权更正的行政机关处理,并告知申请人。 
      第十七条 行政机关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应当按照申请人 要求的形式提供政府信息,不能按照申请人要求的形式提供的, 应当安排其查阅相关资料、提供打印件、复制件或者以其他适当 的形式提供。 
      行政机关可以根据需要设置公共查阅室、资料索取点、信息 公告栏、电子信息屏等,配备相应的设施,方便公众对相关政府 信息的检索、查询、复制。申请公开政府信息的公民存在阅读困 难或者视听障碍的,行政机关应当为其提供必要的帮助。 
      第十八条 行政机关可以向申请人收取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 过程中发生的检索、复制、邮寄等成本费用,但不得收取其他费 用。行政机关也不得通过其他组织、个人以有偿服务方式提供政 府信息。 
      第十九条 申请公开政府信息的公民确有经济困难的,经本 人申请,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机构负责人审核同意,可以减免相关 费用。 
      申请人属于非盈利组织或者其他公益团体的,凭有关证明, 经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机构负责人审核同意,可以减免相关费用。 
      第二十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不按规定 履行政府信息公开义务的,可以向上级行政机关、监察机关或政 府信息公开工作主管部门举报。收到举报的机关应当及时予以调 查处理。 
      第二十一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在政府 信息公开工作中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以依法申 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第二十二条行政机关违反本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依 法由监察机关、上一级行政机关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 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依法按有关规定给予行政处分; 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对申请人隐瞒或者拒绝提供应当公开的政府信息或者 提供虚假政府信息的; 
      (二)未履行征求意见义务,导致第三方的合法权益受损害的; 
      (三)违反保密法律法规规定的; 
      (四)违反规定收费的; 
      (五)其他违反本暂行办法的行为。 
      第二十三条各级行政机关应当加强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工 作的组织领导,建立健全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工作机制。 
      各级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主管部门和监察机关负责对依申请 公开政府信息工作进行监督检查。 
      第二十四条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 织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适用本暂行办法。 
      第二十五条教育、医疗卫生、计划生育、供水、供电、供 气、供热、环保、公共交通等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企 事业单位的依申请公开信息,参照本暂行办法执行。 
      第二十六条 本暂行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 政府信息发布协调的暂行规定 
     

     

      

      第一条 为了建立健全政府信息发布、协调机制,保证行政 机关发布的政府信息准确、及时、一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下简称《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及其他 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本暂行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的政府信息,是指行政机关在履行职责 过程中制作或者获取的,以一定形式记录,并由行政机关保存的 信息。 
      第三条 行政机关发布政府信息应当遵循准确、及时、一致、 便民的原则,提高办事效率,提供优质服务。 
      第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主管部门要组织、协调 有关行政机关建立健全政府信息发布协调机制,形成畅通高效的 信息发布沟通协调渠道。 
      省政府办公厅负责全省政府信息公开发布协调工作。 
      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门要加强政府门户网 站的建设,在政府门户网站内设置“政府信息公开专栏”。 
      属于主动公开范围的政府信息,行政机关应当自该政府信息 形成或者变更之日起20 个工作日内在本行政机关政府网站上予 以发布。本行政机关尚不具备设立政府网站条件的,应当通过本 级人民政府网站或者上一级行政主管部门网站公开。 
      第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门应当建立健全新闻 发布会制度,指定新闻发言人。对本行政区域内、本部门发生的 重大公共事件、预警信息以及其他需要公众及时知晓的政府信息, 应当根据职责,通过新闻发布会公开。 
      第七条 设区市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政府公报制度。 
      省人民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规范性文 件、省人民政府工作部门规范性文件,应当按程序及时在省人民 政府公报上全文登载。省人民政府公报通过指定的书报亭、书店、 邮局免费向公众发放,并在省国家档案馆和公共图书馆免费供公 众查阅。 
      第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在同级的国家档案馆和公共 图书馆设置政府信息查阅点,配备必要的设施、设备,为公民、 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查阅政府信息提供便利。 
      行政机关可以根据需要设置公共查阅室、资料索取点、信息 公告栏、电子信息屏等,配备相应的设施,方便公众对相关政府 信息的检索、查询、复制。 
      第九条 行政机关应当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作 用,及时、主动公开政府信息。 
      省人民政府和其他有权制定规章的设区市人民政府制定的 规章,应在指定的报刊全文刊载。 
      第十条 行政机关应在自身职责范围内发布政府信息。行政 机关制作或保存的政府信息,由制作或保存该政府信息的行政机 关负责公开。行政机关依据职权从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获取 的政府信息,由获取该政府信息的行政机关负责公开。法律、法 规和本省有关规定对政府信息发布主体有明确具体规定的,从其 规定。 
      负有公开义务的行政机关被撤销、发生变更的,由承受其职 责的行政机关负责公开。被撤销、变更的行政机关的职责不再由 其他行政机关承受的,由决定撤销、变更的行政机关负责公开。 
      议事协调机构、临时机构制作、获取或保存的政府信息,按 照本条规定执行。 
      第十一条 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和有关规定,发布农产品质 量安全状况、重大传染病疫情、重大动物疫情、重要地理信息数 据、统计数据等政府信息,行政机关要严格按照规定权限和程序 报请批准后方可发布,未经批准不得发布。 
      第十二条 两个以上行政机关联合发文产生的政府信息,在 文件上盖章、署名的行政机关均负有公开政府信息的义务。 
      对于两个以上行政机关联合发文产生的政府信息,公民、法 人和其他组织可以向其中任何一个行政机关申请获取该政府信 息。 
      第十三条 政府信息涉及两个以上行政机关的,其中任何一 个行政机关公开该政府信息前,应当与所涉及的其他行政机关进 行沟通协调、确认,保证公开的政府信息准确一致。 
      第十四条 属于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涉及两个以上行政机 关的,拟公开政府信息的行政机关应在该政府信息形成或变更之 日起5 个工作日内以书面形式征求所涉及的其他行政机关的意 见。被征求意见的行政机关应在收到书面征求意见公文后10个工 作日内向拟公开政府信息机关提出书面函复意见。 
      第十五条 属于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涉及两个以上行政机 关的,受理申请的行政机关应在收到申请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以 书面形式征求所涉及的其他行政机关的意见。被征求意见的行政 机关应在收到书面征求意见公文后5个工作日内向拟公开政府信 息机关提出书面函复意见。 
      第十六条 拟公开政府信息的行政机关向拟公开政府信息所 涉及的其他行政机关发出的征求意见公文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拟公开政府信息的名称和文号、内容描述、产生日期、 发布机构等基本情况; 
      (二)需沟通协调的事项; 
      (三)拟公开政府信息的行政机关的意见和依据; 
      (四)其他内容。 
      第十七条 拟公开政府信息行政机关征求政府信息所涉及的 其他行政机关的意见时,被征求意见行政机关在期限内不答复的, 视为同意公开该政府信息。 
      第十八条 政府信息涉及两个以上行政机关的,不同行政机 关之间对是否公开的政府信息存在不同意见的,由拟发布该政府 信息的行政机关报请本级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主管部门协调解决。 
      第十九条擅自发布政府信息的行政机关应该承担相应责 任,并应及时采取补救措施,消除不良后果。 
      其他行政机关可以向擅自发布政府信息的行政机关提出异 议,并将相关情况报告本级政府信息公开主管部门。 
      第二十条 行政机关有下列行为,造成严重后果和不良社会影 响的,由监察机关、上一级行政机关依法按照有关规定予以处理: 
      (一)擅自发布信息,并拒绝其它行政机关的异议、不采取 补救措施的; 
      (二)应当进行信息发布协调而未经协调直接发布信息的; 
      (三)就信息发布协调达成一致后,仍然不按照协调意见发 布信息的; 
      (四)相关行政机关应当发现其他行政机关擅自发布信息而 不提出异议的; 
      (五)其他违反本暂行规定的行为。 
      第二十一条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 织的政府信息发布协调,适用本暂行规定。 
      第二十二条教育、医疗卫生、计划生育、供水、供电、供 气、供热、环保、公共交通等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企 事业单位的信息发布协调,参照本暂行规定执行。 
      第二十三条 本暂行规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 政府信息公开保密审查的暂行规定 
     

     

      

      第一条 为了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 下简称《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规范全省政府信息公开前的保 密审查工作,防止在政府信息公开过程中发生泄密行为,根据《中 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及其实施办法(以下简称《保密 法》及其实施办法)、《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 制定本暂行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本省各级行政机关对拟公开的政府信 息的保密审查。 
      拟公开的政府信息在公开前均应进行保密审查。 
      本规定所称保密审查,是指各级行政机关的政府信息公开工 作机构对本机关拟公开的政府信息在公开前,对其内容是否属于 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以及公开后是否会危及国家安全、 公共安全、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进行审查,并就是否公开作出审 查结论或者提出处理意见的行为。 
      第三条 保密审查应当遵循“全面、及时、准确、规范”的原则, 既要保障应当公开的政府信息能够顺利公开,又要确保不应公开 的政府信息不被公开。 
      第四条 保密审查工作实行行政机关首长领导下的职能机构 负责制。行政机关业务工作部门负责就其产生或获取的政府信息 提出公开或者不公开的意见,行政机关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机构负 责审查工作。本机关的保密工作机构协助并参与保密审查。 
      第五条 各行政机关应当建立符合本机关工作实际的政府信 息公开的保密审查制度和工作机制,指定机构负责保密审查,明 确保密审查的工作程序和责任。 
      第六条 各级保密工作部门对同级行政机关政府信息公开的 保密审查工作进行指导、监督、检查,对同级行政机关不能确定 是否属于国家秘密或者公开后是否会危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 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的政府信息进行确定。 
      有关主管部门在其职责范围内,对行政机关不能确定是否可 以公开的政府信息进行确定。 
      第七条 保密审查的依据是《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保密 法》及其实施办法、相关的《国家秘密及其密级具体范围规定》、 国家有关规定以及信息载体上的国家秘密标志和其他相关标志。 
      审查涉及商业秘密或者个人隐私的政府信息,还应依据行政 机关与权利人的有关约定或者权利人的事先声明;认为需要公开 的,应征求权利人的意见。 
      第八条 行政机关产生或获取政府信息的工作部门应当在政 府信息形成或者获取的同时,对该信息是否公开提出具体的意见。 属于国家秘密的,行政机关应当根据《保密法》及其实施办法、 相关的保密范围规定和《福建省定密工作程序规定》,确定其密级、 知悉范围、保密期限,并按规定在其载体上标注国家秘密标志。 
      第九条经审查,确定属于《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规定的公 开范围的政府信息,除符合本规定第十条第一款规定之外,应当 公开。 
      第十条 经审查,确定属于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 以及其他公开后会危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经济安全和社会稳 定的政府信息,不应公开。 
      但是,经权利人同意公开或者行政机关认为不公开可能对公 共利益造成重大影响的涉及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政府信息,可 以公开。 
      第十一条 经审查,不能确定是否可以公开的政府信息,应 当按照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报有关主管部门或者同级保密 工作部门确定。 
      对是否属于国家秘密和属于何种密级不明确的政府信息,按 《保密法》第十一条第二款和《保密法》实施办法第十一条的规 定处理。 
      第十二条对标有国家秘密标志且在保密期限内的政府信 息,认为符合《保密法》实施办法第十五条规定的解密条件的, 可以提出解密意见,按法定程序解密后可以公开。 
      第十三条 对含有不应公开内容的政府信息,认为能够作区 分处理的,应作区分处理,删除或者隐去不应公开的内容后可以 公开。 
      涉及国家秘密内容的区分处理,处理结果应当经本机关保密 工作机构审核确认。 
      第十四条 在保密审查过程中,保密审查工作机构认为需要, 可以征求本机关内与被审查信息有关部门的意见,被征求意见的 部门应当积极配合并作答复。 
      第十五条 保密审查必须有文字记载并妥善保存。文字记载 应当载明被审查信息的标题及文号或者内容摘要、不公开政府信 息的依据或理由、保密审查的结论或者处理意见、保密审查责任 人的签章和日期等。 
      公文类政府信息保密审查的文字记载可体现在公文处理单上。 
      第十六条 需要报有关主管部门或者同级保密工作部门才能 确定是否可以公开政府信息的,申请机关应当提供下列材料: 
      (一)申请确定的政府信息文本; 
      (二)说明不能确定原因的申请公文; 
      (三)有关主管部门或者同级保密工作部门认为需要的其他 材料。 
      第十七条 收到申请的有关主管部门或者同级保密工作部 门,应当在收到申请之日起的7个工作日内作出书面答复。如需 延长答复期限的,应在原期限届满前告知申请机关。延长答复期 限最长不得超过7个工作日。法律、法规、规章或者省级以上政 府及其部门文件有专门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十八条 根据《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三十三条第二款提 起的行政复议或者行政诉讼,复议机关或者人民法院可以就有关 政府信息是否应当公开提请有关主管部门或者保密工作部门确定。 
      提请确定时,复议机关或者人民法院应当提供有关政府信息 的文本和争议双方的理由。有关主管部门或者保密工作部门应按 前条的规定作出答复。 
      第十九条 行政机关应定期对本机关确定的国家秘密进行清 理,对符合《保密法》实施办法第十五条规定的,应当及时按法 定程序解密。清理工作,每年至少应进行1次。 
      第二十条 行政机关违反有关规定,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 政府信息公开前保密审查的职责,导致不依法履行公开政府信息 义务、公开不应当公开的政府信息的,依法由监察机关、上一级 行政机关责令改正,并及时采取补救措施;情节严重的,对行政 机关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按有关规定给 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一条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 织公开政府信息前的保密审查,适用本规定。 
      第二十二条教育、医疗卫生、计划生育、供水、供电、供 气、供热、环保、公共交通等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企 事业单位信息公开前的保密审查,参照本规定执行。 
      第二十三条 本暂行规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解读
      文字解读
      图片解读
      视频解读
      访谈解读
      媒体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