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府信息公开 > 统计信息 > 统计分析
百年砥砺前行 工业谱写新章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泉州经济社会发展系列报告之四
来源:泉州市统计局 2021-06-30 21:32 阅读人数:1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来,泉州工业经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手工操作到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过程,一路开拓奋进,一路收获前行,展现出发展的勃勃生机。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泉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大力传承弘扬“晋江经验”,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泉州工业一次又一次迈上新台阶,不断谱写工业经济发展的崭新篇章。 

  一、工业发展历程  

  纵观百年发展历程,泉州工业在探索与实践中砥砺奋进,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从一穷二白到半壁江山,与全市经济脉搏同频共振。 

  (一)近代工业萌芽阶段(1921-1949年)。19世纪末、20世纪初,泉州开始出现近代民族企业。1926年,随着以华侨资本为主的民族工商企业的发展,泉州地区已有纺织厂、印刷厂、粮油加工厂等各种工商企业几十家,职工6000多人。20世纪三、四十年代,由于日本侵华战争和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泉州脆弱凋零的经济又遭到严重破坏,工商业急速衰败,工业经济长期停滞。新中国成立初期,泉州工业基础十分薄弱,工业企业设备简陋、技术落后,只能生产少量粗加工产品,1949年全市工业总产值仅2322万元。  

  (二)工业化初创阶段(1949-1978年)。新中国成立后,泉州通过建立国营经济、积极推进手工业和私营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等,推动工业经济迅速恢复及发展。1950年至1952年,各级党委紧紧依靠工人阶级,通过整顿调整、改造扶持和重点建设等一系列措施,促使国营企业、公私合营企业、集体和私营、个体手工业等不同成分的经济在整个经济活动中各得其所,职能得到发挥并形成合力,共同推动经济恢复和发展。1952年,私营工业企业和个体手工业得到发展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超过90%,已形成食品、饮料、纺织、缝纫、工艺美术、机械和建材等七大产业。虽然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期间,工业化进程有所延缓,但通过国民经济的全面调整,特别是工业政策的调整,工业生产逐步恢复。工业建设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新建、扩建了泉州火电厂、泉州无线电元件厂、泉州机床厂等一批企业。1978年,全市完成工业总产值为54987万元,比1949年增长20.0倍,年均增长11.1% 

  (三)工业飞跃发展阶段1978-2012)。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泉州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执行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坚持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泉州的实际出发,利用侨乡特有的“闲房、闲资、闲置劳动力”起步,承接“三来一补”业务,着力推进农村工业化,大力发展乡镇企业,1985年全市乡镇企业总产值16.6亿元。1986年后,企业由“遍地开花”逐渐向专业园区集中,引进侨资侨力与发展乡镇企业、建设加工区和工业区相契合,三资企业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1991年全市累计批准三资企业1418家。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后,再一次迎来思想大解放,泉州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步伐明显加快,工业生产实现快速增长。1992-2002年,全市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31.9%,其中,1992年、1993年全市工业总产值增速分别高达81.3%99.6%20026月,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同志带着思考专程到晋江调研,对晋江的发展模式进行总结并在全省推广,提出“六个始终坚持”和“处理好五大关系”的思路。爱拼敢赢的泉州人进一步传承弘扬“晋江经验”,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2012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达9501.58亿元,2003-2012年年均增长19.6%工业增加值达2667.77亿元,占GDP比重由2002年的51.9%提高至55.4% 

  (四)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2012年至今)。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勇当建设“新福建”领头羊、奋力开创“五个泉州”新局面的发展蓝图中,泉州坚持制造立市、创新发展,制定《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意见》,系统推进18个重点产业转型升级路线图,启动千亿产业集群改造提升行动,围绕关键领域和产业链的延伸、填平与补齐发展方向,引导企业加大产业链的短、缺项目的投资,促进新旧动能转化,传统产业在全国乃至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不断提升。2020年,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5120.69亿元,占全省比重32.5%2013-2020年均增长8.6%。泉州基本形成了炼油化工—化纤纺织—制衣制鞋—轻工装备,水暖石材建陶家居—工艺制品—纸业和食品饮料等产业关联度较高、配套完善的产业格局,先后获批国家级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综合改革试验区、民营经济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首批中国服务型制造示范城市等。 

  二、百年辉煌成就 

  (一)工业经济实现跨越发展,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新中国成立前,由于长期的闭关锁国和连年的战事,曾经古港雄风已不再有,泉州工业几乎是一片空白。新中国成立后,泉州工业经济快速恢复、发展、崛起,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工业经济阔步前行,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1.工业生产突飞猛进,产业主导地位加强。新中国成立以来,泉州工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破浪前行。1952年,全市工业增加值仅835万元,经过几十年的耕耘,泉州工业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总量迭创新高。1993年工业增加值首次突破百亿元,2007超过千亿元,2019年突破5千亿元大关;2020年工业增加值5120.69亿元,1992年增长76.7倍,年均增长16.8%。随着工业化进程快速推进,工业已成为泉州经济发展最主要的推动力,工业在全市经济中的主体地位进一步提升。1998年起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均超过50%2020年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1952年的4.3%上升到50.4%,是福建省唯一工业占比超50%的地市。2020年末,全市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105家,企业数居全省第一,其中产值超亿元企业2850家,超十亿元以上企业354家,大中型工业企业共有1134家。 

  2.工业生产能力迅猛增长,产品更加多样化。新中国成立初期,泉州仅有织布、卷烟、锯木、铸锅等几个手工作坊,生产的工业产品品种单一,只能生产为数甚少的日用生活消费品。经过七十多年的建设发展,泉州工业生产能力得以迅速跃升,许多工业产品经历了从无到有、由少到多的巨大转变,工业产品品种日益丰富,主要产品产量大幅增长。2020年,全市布产量49.24亿米,比1949年增长6787倍;发电量391.92亿千瓦时,比1949年增长78195倍;罐头产量20.06万吨,比1957年增长1106倍。高技术装备类产品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如太阳能电池、光电子器件、电子元件、城市轨道车辆等高技术工业产品相继投产。 

  3.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研发力量不断增强。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市工业设备只有380千瓦发电机、12台简陋小机床、2台锯木大床、2台制冰机、24台发动机和80多台原始织布机,工业技术能力相当薄弱。随着泉州经济实力的增强,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创新驱动战略的指引下,工业创新能力显著增强。2019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活动的企业达1284家,比2004年增长8.2倍,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比重从2004年的3.5%2019年的25.3%;规模以上工业R&D经费支出111.61亿元,比2004年增长27.8倍,年均增长25.1% 

  (二)现代工业体系逐步形成,内部结构不断优化 

  新中国成立前,泉州工业、手工业几乎无法发展,仅有的几个工场手工业,也被迫停产和处于奄奄一息的困境。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泉州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重大产业政策,对工业经济内部结构进行了多次重大调整,现代工业体系逐步形成,内部结构不断优化。 

  1.建立了门类比较健全的工业体系。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工业建设,努力推进工业化进程,建立起了有现代化厂房、生产线和先进管理理念,涵盖37个行业大类,门类齐全的现代化工业体系,撑起了泉州经济的过半江山。 

  2.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不断加快。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泉州大力发展纺织鞋服、工艺制品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并逐步向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拓展,产业发展规模和层次有效提升。2020年,泉州拥有纺织服装、鞋业、石油化工、机械装备、建材家居、健康食品、工艺制品、纸业印刷、电子信息等产值超千亿产业集群。泉州传统产业在规模迅速扩大的同时,不断通过淘汰落后产能,加快技术改造等实现产业升级、脱胎换骨。通过机器换工,实现从人工车间到智能车间的转变;通过融入石墨烯等新技术新材料,使产品的性能和品质大幅提升。 

  3.新兴产业加快孕育发展。进入21世纪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泉州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工业经济不断向中高端迈进。2020年,全市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20.3%,比2016年提高4.8百分点;规模以上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2.8%,比2016年提高1.2个百分点。2016-2020年,全市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3%,增速快于规模以上工业1.0个百分点;规模以上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8%,增速快于规模以上工业13.5个百分点。 

  (三)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经济活力大幅跃升 

  新中国成立初期至改革开放前,泉州工业所有制结构的经济成分基本上是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加快推进,泉州呈现出多种所有制经济携手共同发展的新局面。 

  1.国有企业在优化调整中发展壮大。新中国成立初期,泉州的工业有了初步的发展,50年代初,全市有国营工业企业1个,地方国营工业企业6个,公私合营工业6个。1952年,国有工业企业总产值约304万元。经过新中国成立70多年的努力,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扩权让利”、“利改税”、“承包经营责任制”和“股份制”等艰难探索,国有企业活力、创造力和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2020年,规模以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总产值达2218.96亿元,比1952现价增长超7万倍。国有企业不断优化战略布局,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保持主导地位。2020年,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中,国有控股企业营业收入占所在行业的比重分别高达90.0%51.3%;在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石油加工等原材料工业领域,国有控股工业所占比重达35.7%96.4%。国有企业为推进泉州工业化和现代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2.民营经济逐渐成为支撑泉州经济发展的主力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探索和支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泉州民营经济一步步由弱到强、逐步成长壮大。19世纪80年代初,泉州出现了一些新的经济成分,拥有一定数量的私营、个体、三资等经济形式的工业企业,工业中开始推行经济承包责任制,产品的流通渠道增多。2020年,规模以上民营(扣除国有控股和集体控股)工业企业5029家,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比重达98.5%,资产总计、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占比分别达83.4%89.6%94.1%,民营经济已经成为泉州经济的中坚力量。 

  3.港澳台商和外商投资企业为泉州工业经济持续发展注入活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帷幕,泉州充分利用侨乡海外关系,吸引港澳台同胞和外商企业纷纷前来投资。1980年,泉州批准设立3家外资企业,当年开业投产2家,投资总额41万美元。截至1990年末,全市累计批准设立外资企业超千家,2020年末累计实际投产超9000家。2020年末,泉州规模以上港澳台商和外商投资工业企业已达1219家,吸纳就业人数达42.26万人,实现营业收入6506.81亿元。港澳台和外资企业不仅带来了资金、技术、人才,更是输入了先进的理念和管理经验,成为泉州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参与者。 

  (四)区域工业总量实现飞跃,经济发展协调推进 

  泉州人民立足实际,奋力打造特色经济,促进泉港“石化基地”、丰泽“中国树脂工艺之乡”、晋江“中国鞋都”、石狮“中国服装名城”、南安 “中国建材之乡”、惠安 “中国石雕之乡”、德化“工艺陶瓷之乡”、永春“芦柑之乡”、安溪“乌龙茶之乡”等特色县域经济的形成并驰名海内外。 

  1.沿海地区(包含泉港区、惠安县、石狮市、晋江市、南安市)在泉州工业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949年,沿海地区工业总产值占全市的比重就已经超过一半,经过70多年的大发展,沿海地区规模持续扩大。1949年,沿海地区工业总产值只有1436万元,1978年发展到2.35亿元。2020年,沿海地区完成工业增加值3710.53亿元,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72.5% 

  2.山区县(安溪县、永春县、德化县)工业经济发展稳步提升。山区县受历史、自然和区位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总体发展水平与沿海地区存在较大差距。随着区域特色产业发展不断深入推进,工业经济实力不断增强。1949年,山区县工业总产值只有317万元,1978年发展到1.08亿元。2020年,山区县完成工业增加值708.39亿元,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13.8% 

  3.中心城区(开发区、鲤城区、丰泽区、洛江区、台商区)对全市工业经济转型发展起重要作用。中心城区区域经济在不断调整中发展,在转型升级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2020年,中心城区实现工业增加值701.78亿元;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该区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30.3%,比全市平均水平高10.0个百分点,分别比沿海地区和山区县高13.47.7个百分点。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来,泉州人民凭着爱拼才会赢的闯劲和干劲,创造了波澜壮阔的工业奇迹。如今,在“十四五”的新征程里,全市上下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深入践行“晋江经验”,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进一步提高工业经济核心竞争力,续写泉州工业经济更加壮丽辉煌的篇章。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