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府信息公开 > 统计信息 > 统计分析
居民收入稳增长,人民生活谱新篇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泉州经济社会发展系列报告之二
来源:国家统计局泉州调查队 2021-06-27 11:23 阅读人数:1
  百年奋斗,万象更新;砥砺前行,不忘初心。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人带领泉州儿女团结奋斗,开拓创新,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泉州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全力促就业、稳增长、保民生,改革红利进一步释放,城乡居民收入实现稳定增长,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明显提升。 

  一、城乡居民收入实现跨越式增长 

  旧社会,泉州人只能过着“耕作半年粮,打工安半肚”的凄苦生活,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经过100年的发展,泉州居民收入实现了从十元级、百元级、千元级、直至万元级的跨越式增长。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78324元增加到202050968元,增长156.3倍,年均增长12.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7875元增加到202023459元,增长311.8倍,年均增长14.7% 

  (一)19491978年:解决温饱、缓慢增长阶段  

  泉州地处我国东南沿海,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土地贫瘠,新中国成立前,泉州社会经济发展十分落后,人民生活困顿, “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据历史资料显示,1949年,泉州城市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仅182元。新中国成立后, 党和政府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工、农、商业生产均得到较快发展。1978年,粮食亩产比1949年增加1.8倍,成立了1000多家乡以上工业企业,商业零售网点达到4000多个。尽管受到特殊时期的干扰,人民生活水平仍有所提高,但增长缓慢。到1978年,泉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至324元。虽然人民生活相比新中国成立初期有所改善,但厝边头尾人人一句的“汝呷未”反映出当时的泉州人仍处于奋力争取温饱的阶段。 

  (二)19782012年: 改革开放,快速增长阶段 

  1978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全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泉州人民也开始了以社会主义现代化为目标的一场新的伟大革命。1980年,南安县莲塘大队初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年即见成效,极大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农村经济快速发展;1986年,泉州抓住撤地建市的契机,利用侨乡优势,把引进外资与发展乡镇企业紧密结合起来,工业化序幕悄然拉开;198710月,中共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泉州市的计划管理就此逐步放开,转向加强宏观调控工作。这一时期,城乡居民收入也有了质的飞跃,农民收入先后于1980年、1988年进入“百元”、“五百元”时代,1991年,泉州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902元,比1978年增长11倍,年均增长21.1%。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于1982年首超500元后,1986年越过千元大关,1991年,泉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876元,比1978年增长4.8倍,年均增长14.5%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泉州又掀起了改革开放的新热潮。在城镇,国企改革不断深化,民营经济得到迅速发展,进入新世纪后,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继续稳步推进,社会保障待遇标准开始连续上调,特别是2002—2012年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上三个台阶,依次突破万元、两万元、三万元关口,2012年达32283元,比1991年增长16.2倍,年均增长14.5%。在农村,积极推行山海协作,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农民务工收入大幅增加,同时,农业税全面取消、粮食直接补贴政策相继出台,农民负担大大减少。农民收入继1992年、2003年突破千元、五千元关口后,于2011年正式突破万元大关,2012年,泉州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1915元,比1991年增长12.2倍,年均增长13.1% 

  (三)2012年至今:全面小康,平稳增长阶段 

  2012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我国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泉州市委、市政府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深入实施“打造泉州经济升级版,改革开放创新示范区,生态宜居幸福城”三大战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动摇、启动“人才港湾计划”、树好泉州“XIN”行动民生品牌、扎实推进“四心工程”,最大限度加快补齐社会事业短板。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虽然给全市经济造成了一定影响,但在党中央的统一领导下,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全年居民收入仍实现稳中有升。2020年,泉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5万元,达50968元,比2012年增长57.9%,年均增长5.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3459元,比2012年增长96.9%,年均增长8.8,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位居全省第二位。 

  二、居民收入结构更趋合理,城乡差距逐渐缩小 

  (一)收入渠道更加丰富,收入结构更趋合理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凭借泉州外向型经济的不断发展与一系列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泉州城乡居民收入来源从单一走向多元,收入结构发生变化。 

  2020年,泉州城镇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净收入和转移净收入占比分别为58.4%、22.6%、11.6%、7.4%,其中,工资性收入占比比2002年下降18.9个百分点,而人均经营净收入占比比2002年提高16个百分点,改变了过去城镇收入过多依赖于工资性收入,经营净收入增长表现亮眼。同时,随着民间财富的不断积累,居民投资收益明显增加,财产净收入稳步增长。 

  2020年,泉州农村居民四大项收入占比分别为53.4%、35.4%、1.5%、9.7%,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已成为增收的主要来源,随着农村各项社会保障政策逐步建立并不断完善,以及外出务工人员寄回带回收入大幅增加,转移净收入增长较快。 

  (二)城乡收入差距逐步缩小,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来,泉州城乡收入差距总体上呈现先缩小后拉大、再缩小的变动轨迹。改革开放后,通过大力发展乡村经济与引导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农民收入实现大幅增长,城乡居民收入比由19784.32:1缩小至19971.661。进入新世纪后,一度受城乡发展不平衡因素影响,收入差距重新拉大,到2012年扩大至2.71:1。党的十八大以来,市委、市政府坚持把“三农”问题摆在更加突出位置,通过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决胜脱贫攻坚等,农民收入实现了快速增长。从2013年起,农村居民收入已连续8年明显快于城镇,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得到根本扭转,2020年,泉州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2.171 

  三、居民消费从短缺到充裕,小康生活亮点纷呈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来,持续向好的经济和对收入稳定增长的预期增强了居民的消费意愿及消费信心,同时市场供给日渐丰富,衣食住行的变化随处可见,消费结构正朝着更加科学化、合理化方向转变,居民生活品质明显提升。2020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达30114元,比1990年增长23.3倍,年均增长11.2%;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达16749元,比1984年增长62.9倍,年均增长12.2% 

  (一)“衣”:从穿暖到穿美,穿着追求个性时尚 

  100年来,泉州城乡居民的穿衣变化从御寒保暖到张扬个性,衣服色调从传统灰、黑、蓝走向色彩斑斓,衣服款式从简单布料缝制走向品牌成衣、私人定制,衣着消费从凭票供应到手机下单、应有尽有,穿戴周期也从“一衣多季”走向“一季多衣”。2020年,泉州城镇居民人均衣着消费支出达1720元,比2002年增长1.7倍,年均增长5.7%;农村居民人均衣着消费支出685元,比1984年增长36倍,年均增长10.6%。 

  (二)“食”:从吃饱到吃讲究,饮食结构不断优化 

  100年来,泉州城乡居民食品消费质量得到不断改善,食不果腹、粗茶淡饭的日子早已成为过去,居民饮食结构日趋合理,主食消费比重不断下降,主要副食品消费如肉类、禽类、水产类、蛋类、奶类消费持续增加,曾经的充饥食物如地瓜,如今也摇身一变成泉州人心中的怀旧美食。2020年,泉州城镇居民人均食品烟酒消费支出达9635元,比2002年增长2.2倍,年均增长6.6%;农村居民人均食品烟酒消费支出达7250元,比1984年增长44.3倍,年均增长11.2%。 

  (三)“住”:从蜗居到宜居,居住条件明显改善 

  100年来,泉州城乡居民住房实现了从“无房变有房、小房变大房、旧房变新房”的跨越。新中国成立初期,整体居住条件较差,城镇居民多数蜗居在平房或简陋的骑楼内,农村住房则以手巾寮平屋和砖瓦房为主。据历史资料显示,1949年末,泉州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分别仅为5.4平方米和8.6平方米。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以及住房制度的改革,上世纪80-90年代间,涌现出了一大批本土房地产企业,居民住房逐步向商品化、高档化方向发展。如今,在城镇,高层住宅区、复式楼、花园小区随处可见,住房自有率显著提升;在农村,一栋栋自建房拔地而起,自来水、液化气、独立卫生间普及率大大提高。2020年末,泉州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已达61.6平方米,比1992年增加44.9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80.2平方米,比1984年增加68.2平方米。住房条件的改善相应拉动了居住消费如住房装潢、维修、物业费等支出,2020年,泉州城镇居民人均居住消费支出达8599元,比2002年增长11.6倍,年均增长15.1%;农村居民人均居住消费支出达4204元,比1984年增长88.4倍,年均增长13.3%。 

  (四)“行”:从落后步入现代,出行沟通更加便捷 

  100年来,泉州居民出行通讯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革开放前,泉州道路建设十分落后,交通资源极其有限,市民出行除了步行外,可以代步的交通工具只有公交车和自行车;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摩托车开始逐渐取代自行车在市民生活中的地位,市区每百户居民家庭拥有摩托车从1990年末的3辆增加至2000年末84辆;进入新世纪后,随着汽车的日渐普及,摩托车拥有量开始下降,汽车日渐成为城乡居民家庭出行的重要工具。2020年末,泉州城镇每百户居民家庭和农村每百户居民家庭拥有汽车分别为45辆和29.8辆。随着2010年泉州动车站的正式通车,如今,1.1万平方公里的泉州大地上已构建出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城市道路、航空港口等海、陆、空纵横的综合交通网络。伴随科技进步,通讯方式也经历了从书信到微信、从电报到电话、手机的巨大变革。2020年末,泉州城镇每百户居民家庭拥有移动电话271.3部,农村达259.8部;城镇居民人均交通通信消费支出达3744元,比2002年增长3.8倍,年均增长9.1%;农村居民人均交通通信消费支出达1798元,而1984年仅1.8元,年均增长21.1% 

  (五)“用”:从低档到中高档,耐用品升级步伐加快 

  100年来,城乡居民耐用品消费不断更新换代,在改革开放初期,人们追求的是“三转一响”的“老四件”,即自行车、缝纫机、手表和收音机,1981年末,泉州市区每百户居民家庭拥有自行车103辆、缝纫机48台、手表158只、收音机30台。到上世纪80—90年代,又转向追求以彩电、洗衣机、电冰箱为代表的“新三件”,进入新世纪后,越来越多曾经被视为高档的耐用消费品全面进入居民家庭并趋于饱和。2020年末,城镇每百户居民家庭拥有空调203.5台、彩电121台、冰箱106.1台、洗衣机94.7台;农村每百户居民家庭拥有空调128.6台、彩电113.6台、冰箱103.7台、洗衣机89.2台。如今,家电行业开启科技竞争时代,扫地机器人、洗碗机、电烤箱、液晶电视等已出现在不少城镇居民家庭中,耐用品消费用得“更高档”。 

  (六)“文”:从单调走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多姿多彩 

  100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发展基础教育,大力推进“两基”工作,科教兴国战略日益深入人心,进入21世纪后,泉州教育普及程度持续提高,由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迈向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2020年,全市小学已有1321所,比1952年增长47.9倍,普通中学已有329所,比1952年增长40.1倍,普通高等学校已有18所,大大弥补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空白。随着城乡居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人们更加重视精神文化生活,教育投资理念不断增强,机构培训、体育健身、旅游观光、影视娱乐等服务消费成为新的消费热点,居民业余生活从单调匮乏走向丰富多彩。2020年,泉州城镇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达2284元,比2002年增长1.5倍,年均增长5.2%;农村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达1068元,比1984年增长193.2倍,年均增长15.8%。 

  (七)“医”:从看不起病到全民医保,健康观念深入人心 

  100年来,泉州医疗保障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全省率先药品零差率等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医疗保健网络遍布城乡,医疗卫生服务质量明显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升。2020年,泉州共有卫生技术人员51593人,比1949年增长548倍,卫生机构床位数达48389张,比1949年增长371倍,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达605.85万人,基本医保参保人数居全省第一。加上健康知识的不断普及,越来越多人由被动治疗转变为主动预防,各类健康体检、医疗保健器具和滋补保健品等逐渐成为寻常百姓家的“必需品”,2020年,泉州城镇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消费支出达1425元,比2002年增长4.7倍,年均增长10.1%;农村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消费支出达626元,比1984年增长105.3倍,年均增长13.8%。 

  100年披荆斩棘,100年风雨兼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泉州人民书写了一部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奋斗史诗,人民生活实现了从贫困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站在新的时代潮头,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努力打好“十四五”开局之年第一仗, 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接续奋斗。 

 

  注: 

  [1]文中所有增速均为名义增速,未扣除价格因素。 

  [2]1949年城市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1949年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数据来源于《泉州市计划管理志》。  

  [3]2014年后城乡居民收入为一体化住户调查新口径数据,1978—2013年为老口径数据,其中,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人均纯收入。 

  [4]本文居民收入和消费支出数据均为最终统计结果,不包括口径不同造成的差异。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