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府信息公开 > 统计信息 > 统计分析
稳步前行七十年 人民生活奔小康 ——新中国成立70周年泉州市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十
来源:国家统计局泉州调查队 2019-09-25 08:37 阅读人数:1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爱拼敢赢的泉州人用双手描绘出一幅幅恢宏的画卷,全市经济、社会等各项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泉州经济步入快车道,目前已连续20GDP总量居于福建首位,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带动下,泉州城乡居民生活也发生了历史性巨变,收入分配差距进一步缩小,消费结构持续改善,生活质量继续提高,人民幸福感、获得感显著增强。 

  一、奋斗七十年,居民收入实现跨越式增长 

  70年来,泉州城乡居民收入经历从“一穷二白”、排名倒数到“领跑全省”、收入长期位列全省第一方阵的历史性变化。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78324元增加到201846111元,增长141.3倍,年均增长13.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7875元增加到20277元,增长269.4倍,年均增长15%。回望70年增收历程,泉州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轨迹大致可分为以下四个时期: 

  (一)争取温饱、缓慢增长阶段:1949—1978 

  解放前,泉州人只能过着“耕作半年粮,打工安半肚”的生活,解放后,在新中国成立初期30年间,侨乡儿女积极参与家乡建设,初、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初具规模,泉州影剧院、工人文化宫等文化场所走进视野,社会主义改造顺利完成,全市经济在“一穷二白”下艰难起步,居民生活初步得到改善,据历史资料显示,泉州城市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从1949182元缓慢增长至1978324元,总体上仍处于奋力争取温饱的阶段。 

  (二)摆脱贫困,快速增长阶段:1979—1991 

  1978年底,改革开放号角吹响神州大地,爱拼敢赢的泉州人以崭新的面貌,勇敢冲在改革开放的最前端。在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综合生产能力快速提升。1986年,泉州抓住撤地建市的契机,利用侨乡优势,把引进外资与发展乡镇企业紧密结合起来,农村工业化序幕悄然拉开,农民收入显著增长,先后于1980年、1988年进入“百元”、“五百元”时代,1991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02元,比1978年增长11倍,年均增长21.1%。农村的改革极大鼓舞了城市改革,厂长负责制、承包责任制在国企全面铺开,改制后企业积极参与市场经济公平竞争,收入分配更显公平,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于1982年首超500元后,1986年越过千元大关,199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76元,比1978年增长4.8倍,年均增长14.5% 

  (三)步入小康,高速飞越阶段:1992—2012 

  1992年,借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的东风,泉州人民进一步解放思想,在城镇,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发展,国企改革不断深化,房地产、金融市场欣欣向荣,城镇居民收入来源不断拓宽,特别是2002—2012年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上三个台阶,依次突破万元、两万元、三万元关口,2012年达32283元,比1991年增长16.2倍,年均增长14.5%,恩格尔系数从199161.7%下降到201237.5%。在农村,积极推行“山海协作”,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农民务工收入大幅增加,同时,随着农产品收购价格提高、农业税全面取消、粮食直接补贴政策相继出台,农民更多地分享改革成果,农村经济一片向好。农民收入继1992年、2003年突破千元、五千元关口后,于2011年成功突破万元大关,2012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1915元,比1991年增长12.2倍,年均增长13.1%,恩格尔系数从199156.8%下降到201242.7%,步入联合国制定的小康区间(40%—50%)。 

  (四)全面小康,增长平稳阶段:2013年至今 

  党的十八大以来,泉州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经济整体保持平稳运行。就业方面,各项稳就业政策不断落地见效,普通职工获得感显著增强,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东风下,个体私营主体表现活跃;民生方面,养老金上涨、医社保普及、安置房建设、楼市调控、大病医疗等一批民生保障福利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对城乡居民实现持续增收起到了推动作用。泉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232283元增加到201846111元,年均增长6.1%,恩格尔系数从201237.5%继续降低至201832.1%,达到联合国制定的富裕期间(30%—40%);泉州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211915元增加到201820277元,年均增长9.3%,恩格尔系数从201242.7%继续降低至201840.8%,正由“小康”向“富裕”阶段迈进。 

  二、拼搏七十年,居民收入来源走向多元,城乡差距逐渐缩小 

  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泉州经济高速增长有效拉动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居民增收渠道不断拓宽,改变了过去“城镇靠工资,农村靠工分”现状,收入来源由单一走向多元。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深入推进,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后来居上,城乡差距逐渐缩小。 

  (一)城镇居民由过去工资性收入“一枝独秀”走向四大项收入“四花齐放” 

  新中国成立初到改革开放前,职工工资一直是城镇居民收入来源的绝对主体,1981年,泉州市区职工工资收入占实际收入比重约为82%,个体劳动者收入占比不超过1个百分点。改革开放后,在众多海外华侨回泉投资办厂的热情感染下,闽南人的就业观念大大转变,泉州个体经济表现抢眼,市场主体逐渐增多,城镇居民经营净收入比重显著提升。2018年,泉州城镇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26684元,比2002年增加18879元,占可支配收入比重由200277.3%下降至57.9%;人均经营净收入10592元,比2002年增加9922元,占可支配收入比重由20026.6%上升至23%。上世纪九十年代,资本市场与房地产市场的蓬勃发展进一步丰富了泉州人民的投资渠道,利息、理财收益、出租房屋收入形成了财产净收入的主要来源,2018年,泉州城镇居民人均财产净收入5248元,占比11.4%。在居民财富不断积累的同时,泉州市政府高度重视民生工作,持续加大民生领域的投入力度,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连续15年上涨,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和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等多次提高,均有力促进了城镇居民转移净收入增长,2018年,泉州城镇居民人均转移净收入3588元,占比7.7% 

  (二)农村居民由过去“靠天吃饭”转变为工资、家庭经营、转移收入多头并进 

  新中国成立前,泉州经济凋敝,农业生产基础单薄,“靠天吃饭”现象明显,新中国成立初期到改革开放前,农村居民收入主要从集体统一经营中获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后,农户以家庭为单位向集体组织承包土地等生产资料,经营收入增加明显。近年来,随着农村电商、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在农村中兴起,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家庭经营收入已成为农村居民收入的重要来源。2018年,泉州农村居民人均经营净收入7354元,占比36.3%。上世纪九十年代,泉州依靠“三来一补”,大量乡镇企业在侨乡大地上遍地开花,泉州农民走出了一条“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道路,农民务工收入逐渐成为居民收入的主体。2018年,泉州农村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10806元,占比53.3%1989年职工工资收入占比仅为4.2%,收入结构持续优化。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世纪后,党和政府持续加强“三农”工作,延续千年的农业税全面取消,农村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实现从无到有的根本性转变,随着农村各项保障政策逐步建立并不断完善,以及外来务工人员寄回带回收入大幅提高,农村居民转移净收入稳步增长,2018年,泉州农村居民人均转移净收入1785元,占比8.8% 

  (三)城乡居民由二元结构走向共同富裕 

  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于城乡间长期受到二元结构和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因素影响,泉州城乡收入差距大致呈现从缩小到拉大、再缩小的变动轨迹。 

  改革开放初,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助推泉州农民收入实现大幅增长,城乡收入比由19784.32:1迅速缩小至19852.24:1;随着经济改革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城镇居民收入实现较快增长,但城乡收入差距总体仍呈下降趋势,1996年城乡收入比已缩小至1.691;进入新世纪后,城镇居民收入在2001—2009年间保持两位数高速增长,城乡收入差距重新扩大,到2012年扩大至2.71:1;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国家、省市各项惠农政策的推动下,农村居民收入增速明显,从2013年起已连续6年明显快于城镇,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态势得到扭转,2018年,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2.271

 

图1 泉州市城乡居民收入比(1978—2018年) 

  三、幸福七十年,居民消费结构不断改善,小康生活亮点纷呈 

  70年来,随着泉州城乡居民收入的日益增长,城乡居民的消费支出也实现了较大飞跃,从凭票供应的有限消费到琳琅满目的多样消费;从解决温饱的物质消费到满足精神需求的文化消费;从产品单一的大众消费到追求个性的差异消费;衣食住行的变化随处可见,消费结构正朝着更加科学化、合理化方向转变,居民生活品质明显提升。2018年,泉州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8193元,比1990年增长21.7倍,年均增长11.8%;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5511元,比1984年增长58.2倍,年均增长12.8% 

  (一)“食”代变迁,从“吃饱”走向“吃好” 

  作为地瓜的传入地,泉州人民靠着种植地瓜和有限的粮票供应挨过了新中国成立初期饥寒交迫的日子。改革开放后,食品供应从短缺走向充裕,曾经被视为充饥食物的地瓜,如今也摇身一变成了泉州人心中的怀旧美食,餐桌上的各式佳肴逐步趋于多样化,主食消费比重不断下降,主要副食品消费如肉类、禽类、水产类、蛋类、奶类消费持续增加。2018年,泉州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食品烟酒支出分别为9048元和6333元,分别比1990年增长10.2倍和15.2倍,年均增长9.0%10.5% 

  (二)百“衣”百顺,从单一化走向个性化、品牌化 

  新中国成立初期,物质生活极为匮乏,体现在衣着上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改革开放后,在泉州纺织鞋服行业迎来春天的同时,泉州人衣着消费观念也发生着深刻变化,衣服色调从传统灰、黑、蓝走向五彩缤纷,款式从单一刻板走向时尚个性,服装制作从简单布料缝制走向品牌成衣、私人定制,穿戴周期也从“一衣多季”走向“一季多衣”,1990年,泉州市区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衣着支出分别为145元和39元。随着网购的兴起,衣着消费潜力进一步释放,来自世界各地的品牌服装开始走进了寻常百姓家。2018年,泉州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衣着支出分别为1690元和643元,分别比2002年增长1.7倍和2.5倍,年均增长6.3%8.2% 

  (三)告别蜗居,从“居着有其屋”迈向“居着优其屋” 

  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城镇,泉州居民住宅多数是低矮破旧的砖木结构平屋和少数简陋的小骑楼;在农村,则以土木结构的传统手巾寮平屋和砖木结构的三开间、五开间平屋为主。据历史资料显示,1949年,泉州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分别仅为5.4平方米和8.6平方米。70年来,住房面积实现大幅增加的同时,居住条件也在不断改善,在城镇,高层、小高层、复式楼鳞次栉比,自有住房拥有率不断提升,在农村,别墅楼、小洋房随处可见,独立自来水、液化气、卫生厕所普及率大大提高。2018年,泉州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为70.575平方米,分别比1992年增加53.856平方米。住房条件的改善相应拉动了住房消费如购买家具、室内装饰品等支出。2018年,泉州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居住支出分别为7372元和4074元,相比改革开放初期有了明显的增长。 

  (四)琳琅满目,耐用消费品从“奢侈品”走向“平民化” 

  改革开放初期,拥有三转一响“老四件”(自行车、缝纫机、手表和收音机)是每个家庭都梦寐以求的物件,截至1981年底,市区居民家庭每百户拥有自行车103辆、缝纫机48台、手表158只、收音机30台。上世纪80—90年代,以彩电、洗衣机、电冰箱为代表的“新三件”逐渐取代“老四件”,截至1999年底,市区居民和农村居民每百户分别拥有彩电142台和78台,洗衣机95台和26台,电冰箱105台和27台。进入新世纪后,随着消费潜力的不断释放,越来越多曾经被视为高档的耐用消费品开始走进寻常百姓家庭。当前,城乡居民家庭中彩电、热水器、电冰箱等家用电器已基本普及,每百户拥有量处于饱和状态,多数购买目的是升级换代,而新兴家庭耐用消费品如移动手机、家用电脑、空调、家用汽车等也不再是稀有物。2018年,泉州城镇居民家庭每百户拥有移动手机289.9部、计算机84.4台、空调190.2台,汽车57.1辆。农村居民家庭每百户拥有移动手机250.6部、计算机64.1台、空调110.2台,汽车16.1辆。 

  (五)风驰电掣,交通通讯方式从落后步入现代 

  随着科技的进步与经济的快速发展,从书信、电报、固话、寻呼机到可与世界联网的移动手机,从2G3G4G到即将到来的5G时代,从自行车、摩托车到电动车、小汽车,交通与通讯方式的一次又一次变革使城乡居民生活节奏变得更快、时空变得更小、距离变得更近。70年来,泉州基础设施提档升级,通车里程不断增加,构建了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城市道路、航空港口等海、陆、空纵横的现代立体交通体系,为居民出行、出游等提供了便利条件。2018年,泉州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交通通信支出分别为3867元和1972元,分别比2002年增长3.9倍和3.8倍,年均增长10.5%10.3% 

  (六)怡然自得,文化生活从匮乏走向丰富 

  新中国成立初期,泉州教育条件落后,高等教育学校几近空白。2018年,全市小学已有1338所,比1952年增长48.6倍,普通中学已有330所,比1952年增长40倍,高等教育学校已有18所,弥补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空白,教育事业得到优先发展。随着社会就业竞争的加剧,家庭对子女教育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各式各样的培训班应运而生,教育费用开支已构成家庭消费支出的重要组成内容。随着城乡居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从打弹弓、踢毽子到玩乐高积木、操作智能机器人,从自带板凳看露天电影到坐在IMAX影院里看3D电影,从跑步做操到健身房操练,从不知“旅游”为何物到“说走就走”的旅游度假,70年间,泉州城乡居民业余生活从单调匮乏走向丰富多彩。2018年,泉州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支出分别为2549元和914元,分别比2002年增长1.8倍和2.0倍,年均增长6.6%7.2% 

  (七)拥抱健康,医疗观念从“治病型”转向“保健型” 

  70年来,随着政府在医药卫生体制上改革的不断深入,泉州城乡医疗卫生资源数量、医疗卫生服务质量、群众就医便利程度等方面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2018年,泉州卫生技术人员和病床数分别比1949年增长485倍和273倍,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达608.57万人,参保率达到98%,病有所医成为现实。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与健康意识的转变,医疗支出明显增长,越来越多人由被动治疗转变为主动预防,各类健康体检、医疗保健器具和滋补保健品等逐渐成为寻常百姓家的“必需品”。2018年,泉州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分别达到1219元和601元,分别比2002年增长3.8倍和4倍,年均增长10.4%10.6% 

  70年,砥砺奋进;70年,荣光熠熠。回望70年,一组组数据、一个个数字,记录着侨乡儿女生活从贫困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70年,泉州人民在奋斗中分享新中国成立后带来的深深巨变。展望未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泉州人民将继续坚持“爱拼才会赢”的精神,奋力作答“三个时代命题”,为“创新、智造、海丝、美丽、幸福”的现代化泉州做出更大的贡献。 

 

  注: 

  [1]文中所有增速均为名义增速,未扣除价格因素。 

  [2]1949年城市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1949年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数据来源于《泉州市计划管理志》。

  [3]2014年后城乡居民收入为一体化住户调查新口径数据,1978—2013年为老口径数据,其中,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人均纯收入。 

  [4]本文居民收入和消费支出数据均为最终统计结果,不包括口径不同造成的差异。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