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府信息公开 > 统计信息 > 统计分析
七十载砥砺奋进 工业经济阔步前行 ——新中国成立70周年泉州市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五
来源:泉州市统计局 2019-09-20 09:28 阅读人数:1

  新中国成立70周年来,泉州工业经济经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手工操作到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过程。70年飞跃发展至今,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泉州已形成以高质量发展为核心的传统、重化、高新在内“三大板块”的工业经济新格局。 

  一、工业经济实现跨越发展,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一)工业生产突飞猛进,产业主导地位加强。新中国成立以来,泉州工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破浪前行。工业增加值从1952年的835万元增加到2018年的4346.46亿元,增长52053倍,年均增长17.9%。分阶段看,国民经济恢复及“一五”时期(1949-1957年),泉州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和工业体系的创立,工业生产迅速增长。从1950年开始创办国营工厂发展工业起,陆续投资新建、扩建了具有一定规模的工业企业,奠定了工业发展的初步基础。在整个“一五”期间,泉州工业增加值保持了年均19.3%的增长速度。1978年,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1.10亿元,比1952年增长13.2倍,年均增长10.4%。改革开放以后,泉州工业焕发了巨大的生机和活力,经济规模迅速壮大。1993年工业增加值突破百亿元大关,2006年突破千亿元大关,2018年突破4千亿元大关,2018年比1978年增长3952倍,年均增长23.0% 

  随着工业化进程快速推进,工业已成为泉州经济发展最主要的推动力,工业在全市经济中的主体地位进一步提升。1998年起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均超过50%2018年工业增加值达4346.46亿元,占GDP比重由1952年的4.3%上升到51.3%,是全省唯一一个工业占比超50%的地市,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1.7个百分点。 

  (二)工业生产能力迅猛增长,产品更加多样化。新中国成立初期,泉州仅有织布、卷烟、锯木、铸锅等几个手工作坊,只能生产为数甚少的日用生活消费品,经过7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泉州工业生产能力迅猛增长,许多工业产品经历了从无到有,由少到多的过程。其中,2018年布产量75.78亿米,比1949年增长10447倍;发电量380.91亿千瓦时,比1949年增长76000倍;原盐产量8.45万吨,比1949年增长10.4倍;罐头产量26.14万吨,比1957年增长1443倍;原煤产量79.01万吨,比1957年增长76.7倍。 

  高技术装备类产品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如太阳能电池、光电子器件、电子元件、城市轨道车辆等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工业产品相继投产并逐渐形成规模。在不断增加工业产品数量的同时,注重自主创新,加快产品的更新换代步伐,培育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技术、标准水平在同行业中具有领先优势的产品。 

  (三)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研发力量不断增强。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市工业设备只有380千瓦发电机、12台简陋小机床、2台锯木大床、2台制冰机、24台发动机和80多台破烂的原始织布机,工业技术能力相当薄弱。经过70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创新驱动战略的指引下,工业创新能力显著增强。2018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活动的企业达972家,比2004年增长7倍,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比重从2004年的3.5%上升至2017年的20.4%,提高16.9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R&D经费支出88.33亿元,比2004年增长22.8倍,研发投入强度(R&D经费支出与主营业务收入之比) 由2004年的0.25%提升至0.57%,提高了0.32个百分点。 

  二、现代工业体系逐步形成,内部结构不断优化 

  新中国成立前,泉州工业、手工业几乎无法发展,仅有的几个工场手工业,也被迫停产和处于奄奄一息的困境。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泉州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重大产业政策,对工业经济内部结构进行了多次重大调整,现代工业体系逐步形成,内部结构不断优化。 

  (一)建立了门类比较健全的工业体系。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工业建设,努力进行工业化建设。 目前泉州工业早已完全抛弃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只能生产粗布、烟丝、铁钉等少量手工业产品的历史,而建立起了有现代化厂房、生产线、现代先进管理理念,涵盖37个行业大类、156个中类、366个小类,门类齐全的现代化工业体系,撑起了泉州经济的过半江山。 

  (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不断加快。新中国成立以来,泉州工业在产业规模迅速扩大的同时,不断通过淘汰落后产能,加快技术改造等实现产业升级、脱胎换骨。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泉州充分利用侨乡海外关系,打好侨牌,承接“三来一补”业务,大力发展纺织鞋服、工艺制品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并逐步向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拓展,产业发展和企业规模层次有效提升。2018年末,全市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643家,其中产值超亿元有2692家,超十亿元以上有281家;大中型工业企业共有1188家,企业数居全省第一;形成了纺织服装、鞋业、石油化工、机械装备、建材家居、食品饮料、工艺制品等七大产值超千亿产业集群。 

  (三)新兴产业不断加快孕育发展。进入21世纪特别是十八大以来,泉州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新动能加快孕育发展,工业经济不断向中高端迈进。2018年,泉州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637.39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16.3%,增长9.2%;规模以上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90.10亿元,增长16.3%,增速快于规模以上工业7.2个百分点。2018年,规模以上机械装备实现增加值453.1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11.6%,增长11.4%,增速快于规模以上工业2.3个百分点。 

  三、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经济活力大幅跃升 

  新中国成立初期至改革开放前,泉州工业所有制结构的经济成分基本上是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泉州出现了一些新的经济成份。1980年,全市已拥有一定数量的私营、个体、三资等经济形式的工业企业,工业中开始推行经济承包责任制,产品的流通渠道增多。 

  (一)国有企业在优化调整中发展壮大。新中国成立初期,泉州的工业有了初步的发展,50年代初,全市有国营工业企业1个,地方国营工业企业6个,公私合营工业6个。1952年,国有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约304万元。经过新中国成立几十年的努力,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扩权让利”、“利改税”、“承包经营责任制”和“股份制”等艰难探索,国有企业活力、创造力和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2018年,规模以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达1398.54亿元,比1952年现价增长超过4万倍。国有企业不断优化战略布局,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保持主导地位。2018年,电力热力生产、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中,国有控股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占所在行业的比重分别高达96.6%53.1%;在黑色金属加工、石油加工等原材料工业领域,国有控股工业所占比重在也达46.2%38.1%。国有企业为推进泉州工业化和现代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民营经济逐渐成为支撑泉州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在政策层面上,我国不断探索和支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受益于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泉州民营经济一步步由弱到强、逐步成长壮大。19世纪80年代初,出现了一些新的经济成份,拥有一定数量的私营、个体、三资等经济形式的工业企业,工业中开始推行经济承包责任制,产品的流通渠道增多。到了2001年,全市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1624家,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比重为94.1%,资产总计、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总额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比重分别为75.3%76.3%71.1 %2018年,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已达4703家,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比重达98.5%,资产总计、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总额占比分别达86.3%92.5%93.7%。民营经济已经成为泉州经济的中坚力量。 

  (三)港澳台商投资企业为泉州工业经济持续发展注入活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新时代,港澳台同胞积极响应,率先前来投资。2018年末,泉州规模以上港澳台商投资工业企业已达986家,吸纳就业人数达42.30万人,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141.06亿元。港澳台资企业不仅带来了资金、技术、人才,更是输入了先进的理念和管理经验,成为泉州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参与者。 

  (四)外商投资企业成为经济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1979年,国家颁布和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外商投资企业加快增长,一些国外大公司、大集团、大财团纷纷以独资、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投资。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推进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出台了一系列利用外资重大举措,为外商投资企业长期发展创造更好条件。2018年,泉州规模以上外商投资工业企业已达300家,吸纳就业人数达11.19万人,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846.72亿元。 

  四、区域工业总量实现飞跃,经济发展协调推进 

  改革开放以前,由于泉州地处海防前线,国家投资少,经济长期处于以农业为主的自给、半自给状态。改革开放以来,泉州经历“三来一补”起步、乡镇企业铺路、三资企业上路、成片开发迈大步、区域经济展宏图的经济发展阶段。泉州人民立足实际,奋力打造特色经济,促进泉港“石化基地”、丰泽“中国树脂工艺之乡”、晋江“中国鞋都”、石狮“中国服装名城”、南安 “中国建材之乡”、惠安 “中国石雕之乡”、德化“工艺陶瓷之乡”、永春“芦柑之乡”、安溪“乌龙茶之乡”等特色地区经济的形成并驰名海内外。 

  (一)沿海地区(包含泉港区、惠安县、石狮市、晋江市、南安市)在泉州工业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949年,沿海地区工业总产值占全市的比重就已经超过一半。经过70年的大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的率先发展,沿海地区规模持续扩大,并且发展迅速。工业总产值从19491436万元、19782.35亿元发展到201711003.50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72.3%,占比比1949年提高21.9个百分点,比1978年提高29.4个百分点。 

  (二)山区县(安溪县、永春县、德化县)工业经济发展稳步提升。山区县受历史、自然和区位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总体发展水平与沿海地区存在较大差距。随着区域特色产业发展不断深入推进,工业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工业总产值从1949317万元、19781.08亿元发展到20171725.78亿元。2018年山区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1%,增速比沿海地区高1个百分点,比中心城区高1.7个百分点。 

  (三)中心城区(开发区、鲤城区、丰泽区、洛江区、台商区)对全市工业经济转型发展起重要作用。中心城区区域经济在不断调整中发展,在转型升级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1986年初,鲤城区正式成立。2010年泉州台商投资区成立。2017年中心城区实现工业总产值2488.22亿元,较2011年增长48.2%2018年中心城区规模以上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26.5%,比全市平均水平高10.2个百分点,分别比沿海地区和山区县高13.34.1个百分点。 

  新中国成立70年,泉州人民凭着爱拼才会赢的闯劲和干劲,创造了波澜壮阔的工业奇迹,但目前泉州工业发展还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压力和挑战,只要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广践行“晋江经验”,不断推动高质量发展,泉州工业一定会再创新的辉煌。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