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府信息公开 > 统计信息 > 统计分析
农业生产快速发展 乡村振兴迈步向前 ——新中国成立70周年泉州市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四
来源:泉州市统计局 2019-09-19 11:23 阅读人数:1

  70年光阴荏苒,70年波澜壮阔。回顾历史,我市农业农村走过了一条不平凡的发展道路。从解放前的农业生产落后,水利不兴,抵御灾害能力低下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兴修水利,科学种田,农业生产条件显著改善;从“人稠山谷瘠”资源有限,小农经济到改革开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从农民互助合作、农业产业化经营到城乡融合,催生新产业新业态,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动三农工作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持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全市农业持续稳定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农村民生全面改善,农村社会稳定和谐,实现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增色。 

  一、农林牧渔全面发展,农产品产量品种大幅增加 

  新中国成立之初,泉州农业生产落后,农村经济单一,种植业占据绝对主导地位,1949年全市种植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达到62.5%。改革开放后,农村经济逐步从单一、僵化的体制中解脱出来,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农业生产结构不断调整优化,呈现出农、林、牧、渔全面发展的格局,2018年全市农、林、牧、渔业结构比重分别为39.2%1.6%19.5%37.2%,保持持续协调发展。 

  从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看,1996年、2008年和2014年我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分别突破100亿元、200亿元和300亿元大关。2018年,我市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64.23亿元,比1949年增长188.7倍。从增速看,1995年以后,农业生产向高质量发展推进,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保持平稳增长,2001-2015年,年均增长2.2%2016-2018年,年均增长2.0% 

 

  (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特色农产品发展较快 

  由于农业科技创新不断推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农产品的品种和数量大幅度增加,特别是90年代中期以来,农业生产不仅在数量上有突破而且在质量上有飞跃,主要农产品的供给实现了由长期短缺向总量基本平衡的历史性转变。 

  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市粮食产量为41.8万吨,1998年达到119.39万吨的历史最高水平,2000年以后,伴随着城乡建设逐步推进和种植结构调整,深入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努力提高粮食单产,粮食生产水平总体稳定。粮食生产由单纯追求数量转向高效优质发展,粮食亩产量由1949年的118.74公斤提高到2018年的402.22公斤,增加283.48公斤,增长138.7%,年均增长1.9%2017年、2018年全市粮食产量分别达到47.53万吨、48.50万吨,扭住了粮食产量下降趋势,连续两年实现增产增收。 

  牢牢抓住农业生产的区域性特点,立足实际、因地制宜,不断推进重点特色农产品品种结构的调整优化,开发出具有区域特色和较高市场竞争力的农产品,区域化、规模化、集约化、特色化格局日益显现。业已成为“中国乌龙茶之乡”、“中国龙眼之乡”、“中国芦柑之乡”、“中国早熟梨之乡”。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规模化主导产业发展迅速,形成了茶叶、蔬菜、水果、畜禽、水产、林竹、花卉苗木等7个优势特色产业,全市712种农产品列入农业农村部《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晋江成为全国最大的冬春季胡萝卜出口基地。2018年我市水产品、乌龙茶、芦柑、龙眼、德化梨、蔬菜、食用菌、马铃薯、畜禽产品、花卉等优势农产品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比重达86.9% 

  (二)畜产品产量快速增长,有效满足了百姓对食品多样化的需求 

  上世纪50-70年代,全市畜牧业几近于零,仅仅作为农村家庭的副业,“养牛为耕田、养猪为过年、养鸡养鸭换油盐”是当时农民养殖畜禽的初衷和目的。改革开放以后,我市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畜牧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有力地调动了农户和社会各行业发展畜牧业的积极性,畜牧业生产不断由千家万户分散饲养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通过科学饲养、改良品种、加强疫病防治、大力发展专业化、现代化饲养场等手段,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加。畜牧业产值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80年的11.0%提高到2018年的19.5%,提高8.5个百分点。 

  从猪牛羊肉总产量来看,1980年我市猪牛羊肉总产量仅有4.25万吨,2018年增加到11.51万吨,增长1.71倍,年均增长2.7%。在主要肉类品种中,1980年猪肉产量4.10万吨,2018年增加到10.81万吨,增长1.64倍,年均增长2.6%1980年牛肉和羊肉产量分别为0.05万吨和0.10万吨。随着城乡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对牛羊肉消费需求持续增加,推动了牛羊生产快速发展。2018年牛肉和羊肉产量分别为0.39万吨和0.31万吨,比1980年分别增长6.8倍和2.1倍,年均分别增长5.6%3.0% 

  从禽蛋产量来看,2018年我市禽蛋产量达7.29万吨,比1980年增长11.15倍,年均增长6.8% 

  从奶类产量来看,得益于奶业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化和生产技术的发展,2018年我市奶类产量0.51万吨,比1980年增长4.1倍,年均增长4.4% 

  (三)渔业生产迅猛发展,水产品供应充裕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全面深化和渔业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推进,我市着力发展养殖,突出建设海洋农牧化工程,控制捕捞强度,培育发展远洋渔业,加强水产加工业的技术改造,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增强海水产品精深加工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推进海洋渔业产业化经营,水产品产量实现了由总体匮乏向总体充足转变。2018年全市水产品产量107.83万吨,是1949年的3849.56倍,年均增长12.7% 

  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一)农村居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城乡收入差距缩小 

  上世纪50-70年代,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社的发展促进了我市农村居民收入较快增长。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为商品流通特别是农副产品交换提供了便利条件,农产品价格提高也为农民增收带来实惠,农民的钱袋子更加殷实。2018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277元,比1985年泉州建市时实际增长48.7倍,年均实际增长12.6%。从本世纪初开始,全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缩小。2018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从2010年的2.71持续减小到2018年的2.27 

    (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明显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近40年来,我市持续把财政性建设资金向农村倾斜,加强乡村道路、人畜饮水、电网改造、通讯设施等工程建设,为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和农民生活条件的持续改善创造条件。2016年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结果显示,全市普查涉及的157个乡镇2302个村中,72.9%的乡镇集中或部分集中供水,94.7%的乡镇生活垃圾集中或部分集中处理。在乡镇地域范围内有火车站的乡镇占全部乡镇的9.0%,有码头的占16.5%,有高速公路出入口的占34.6%。基础设施不断提档升级并向村级延伸。100.0%的村通公路,93.1%的村内主要道路有路灯,100.0%的村通电, 10.3%的村通天然气,96.6%的村生活垃圾集中或部分集中处理,31.4%的村生活污水集中或部分集中处理,88.9%的村完成或部分完成改厕,96.0%的村安装了有线电视,26.5%的村有电子商务配送站点。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有力推动了乡村振兴的进程。 

  (三)农村社会事业长足进步 

  2016年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结果显示,经过改革开放的洗礼,我市农村社会事业已进入新阶段。一是全面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扩大学前教育。全市普查涉及的157个乡镇2302个村中,94.0%的乡镇有幼儿园、托儿所,91.0%的乡镇有小学,51.5%的村有幼儿园、托儿所。二是农村文化生活不断丰富,农民业余文化组织不断壮大。94.7%的乡镇有图书馆、文化站,24.1%的乡镇有剧场、影剧院,23.3%的乡镇有体育场馆,88.0%的乡镇有公园及休闲健身广场;77.7%的村有体育健身场所,52.1%的村有农民业余文化组织。三是农村医疗和社会福利机构不断加强。100.0%的乡镇有医疗卫生机构,100.0%的乡镇有执业(助理)医师,71.4%的乡镇有社会福利收养性单位,47.4%的乡镇有本级政府创办的敬老院;90.2%的村有卫生室,64.2%的村有执业(助理)医师。社会事业的不断发展,有效支撑起农村社会需求的进一步提升。 

  (四)农村市场建设不断推进 

  全市农村乡镇集贸市场快速发展,农村居民生产、生活更加便利。2016年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结果显示,全市普查涉及的157个乡镇2302个村中,73.7%的乡镇有商品交易市场,30.8%的乡镇有以粮油、蔬菜、水果为主的专业市场,7.5%乡镇有以畜禽为主的专业市场,12.0%的乡镇有以水产为主的专业市场。58.0%的村有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3.6%的村开展旅游接待服务,43.0%的村拥有有执照营业的餐馆。 

  (五)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蓬勃发展 

  全市拥有228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其中超亿元89家,4家入选全国龙头企业500强。农民合作社规范化建设的推进,进一步壮大了家庭农场群体,普遍实行“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民”的经营模式,促进了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全市登记在册农民合作社5665家(其中国家级示范社13家)、家庭农场1561家,合作社成员9.2万个。带动农户36万户,带动增收55亿元。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市农业、农村、农民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巨变,为全市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农业基础薄弱,依然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是需要着力加强的领域。做好“三农”工作直接关系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巩固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为有效应付各种风险挑战、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作出新的贡献。 

  

  注: 

  [1]本文中涉及2007-2017年全市粮食产量、畜牧业产量、水产品产量、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均根据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结果进行了修订。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