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府信息公开 > 统计信息 > 统计分析
人口规模保持递增 文化素质显著提高 ——新中国成立70周年泉州市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二
来源:泉州市统计局 2019-09-17 10:32 阅读人数:1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泉州人口总量保持增长,人口文化素质显著提升,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不断扩大的流动人口规模,持续提高的人口城镇化水平,为泉州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注入强大活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了突出贡献。 

  一、人口总量保持递增,增速由快向稳转变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泉州总人口由1950年的234.2万人发展到2018年的870万人,年均增长率约为1.9%。人口总量的增加为泉州经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人力资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新中国成立以来,泉州人口发展可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1.高速增长阶段(19501978年)。新中国成立前,由于社会动荡不安,经济发展缓慢,医疗条件落后,人口增长受到抑制。新中国成立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医疗改善,为人口的高速增长提供了基本保障。从1950年到1978年,泉州人口由1950年的234.2万人增加到457.9万人,三十年左右净增223.7万人,平均人口增长率为2.4% 

  2.有调控增长阶段(19781990年)。进入20世纪80年代,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人口增速明显回落,1978-1990年人口平均增长速度为1.9%,比上一个人口发展阶段的平均增速回落0.5个百分点。但由于人口基数较大,19781990年的净增人口数仍相当可观,全市总人口由457.9人增加到573.4万人,净增115.5万人。 

  3.增速回升阶段(1990-2000年)。20世纪80年代开始,泉州实施了十分严格的生育政策,生育率有所下降,但由于新中国成立后“生育高峰”中出生的人口陆续进入婚育年龄,人口增长率出现短暂回升,再加上泉州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口,这一阶段全市总人口由1990年的573.4万人增加到2000年的728.3万人,净增154.9人,年均增速2.4%,高于19781990年的1.9% 

  4.平稳增长阶段(20002018年)。由于育龄妇女人数的减少,以及人们婚育观念的转变,2000年以来,全市人口增长率稳步下降,最终在0.85%左右的增速上保持平稳。20012018年,全市人口年均增长17.71万人,人口总量增长的压力有所减轻,人口老龄化等结构性问题逐渐成为新时代关注的焦点。 

  二、劳动年龄人口规模巨大,人口红利仍具潜力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泉州人口出现了一段时期高增长。进入70年代后期,在大力推行计划生育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共同作用下,逐步实现了人口生育水平从高到低的转变,由无计划自发的高增长时期步入有计划可控制的增长时期,但由于人口增长的巨大惯性和人口流动的共同作用,全市人口总量一直保持着持续递增的态势。与之相伴,泉州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规模也在不断扩大。1953年全市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为138.0万人,1964年为157.2万人。改革开放以后的1982年、1990年、2000年和2010年四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泉州劳动年龄人口规模分别为265.4万人、326.9万人、454.5万人和623.5万人。19821990年,劳动年龄人口增长了23.2%19902000年全市劳动年龄人口增长了39.0%(全国15.6%)。20002010年劳动年龄人口增长了37.2%(全国13.4%),增速略低于上个10年,但庞大的人口基数带来的绝对量增加仍然十分可观。由于泉州为人口净流入地,1990年以后的劳动力人口增速远高于全国水平。2010年,全市劳动年龄人口的总量达到峰值623.46万人,之后增量由正转负,总量进入减少阶段,2018年为591.60万人,劳动力资源绝对量依然较为庞大。 

  三、人口文化素质显著提高,平均受教育年限倍增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教育事业,国家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泉州人口受教育程度有了质的飞跃,高中及以上受教育程度的人口比重逐年提高。1964年全市高中及以上受教育程度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2.0% 1982年、1990年、2000年、2010年和2018年全市高中及以上受教育程度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分别为5.0%5.7%10.2%17.5%24.9%,呈现稳步提升态势。尤其是大专及以上受教育程度人口占比显著提高,1982年大专及以上受教育程度人口占比仅有0.37%1990年为0.66%2000年上升到1.87%1999年教育部出台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高校招生规模快速增长,高学历层次的人才不断增多,2010年大专及以上受教育程度人口占比为5.71%,比2000年提高了3.84个百分点。2018年达到了9.66%,比2010年提高3.95个百分点。此外,全市6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从1964年的3.01年提高到2018年的8.82年,提高1.93倍。与此同时,文盲人口的占比明显下降。粗文盲率由1964年的54.6%降到2018年的4.5%。总体来说,泉州人口文化素质的提升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重要的推动力,为泉州经济社会走向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四、流动人口规模显著增加,对经济发展贡献突出 

  新中国成立初期到20世纪80年代,受经济发展、社会环境以及户籍制度等因素的限制,泉州人口流动现象并不普遍,这一阶段的人口迁移大多是在国家政策指导下有计划进行,大部分迁移人口连同户籍关系一起变动,人户分离的流动人口比例很小。 

  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和民营经济的迅速发展,泉州流动人口出现迅猛增长,规模不断扩大,占全市人口比重快速上升。1990-2000年,全市流动人口逐年增多,从10.2万人增加到140.3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从1.8%提高到19.3 %,平均每年大约增加13万人。20002010年,流动人口规模进一步扩大,2010年全市流动人口291.5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35.9%2018年为288.7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33.2%20多年间,流动人口数量增加了28倍,平均每年增加近10万人。2010年以后受进城落户人口增加和人口返乡就业等因素的影响,流动人口虽然逐年略有减少,但仍保持在280万以上的规模,相当于每10个人中就有3个流动人口。快速增加的流动人口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和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对推动经济的高速增长做出了显著贡献,流动人口聚集度较高的晋江市、石狮市等成为经济发展最活跃、增长速度最快的地区。  

  五、城镇化水平大幅提高,户籍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差距缩小 

  改革开放前,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人口众多、就业压力巨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严重不足,城乡二元结构等方面对人口流动的制约,泉州城镇化进程较缓慢。19551978年,全市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一直在8%左右波动,城镇化发展停滞不前。改革开放40年间,泉州的城镇化水平快速提升,19782018年,全市总人口增长90%,而城镇人口增长14.5倍;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由8.2%增加到66.6%,平均每年提高1.9个百分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城镇化建设,明确提出实施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提高城镇化质量为导向的新型城镇化战略,短短几年间,涉及十几亿人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人口管理向自愿落户和自由流动迈出了一大步。泉州户籍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分别从2012年的28.5%60.4%提高到2018年的50.2%66.6%,户籍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差距缩小15.5个百分点。 

  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泉州人口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劳动力总量充裕、人口文化素质显著提升,但也面临着人口结构老龄化等风险挑战,人口发展进入关键转折期。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实基础和持久动力。 

 

  注: 

  [1] 流动人口是指居住地和户籍地分开的人口,1990年及以前离开户口登记地的范围为县(市、区)、2000年及以后离开户口登记地的范围为乡(镇、街道)。 

  [2] 1990年人口普查界定流动人口的时间跨度为“一年”,1995年及以后的1%人口抽样调查和普查界定人口流动的时间跨度为“半年”。

 

(泉州市统计局社会科)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