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英林镇西埔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洪我海:晋江基层协商民主“探路人”
来源:泉州晚报 2020-07-30 09:20 阅读人数:1

  从2003年进入晋江英林镇西埔村“两委”班子,到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再到如今被评为福建省“一懂两爱”好书记,洪我海已在西埔村默默奉献了17年。身背重任“一肩挑”,他积极作为、敢于突破,创新探索实践基层协商民主议事机制,带领村民共同打造“革命故地,文教西埔”,推动西埔振兴发展。他是晋江基层协商民主“探路人”、乡村振兴“领头雁”。

  基层治理——

  “退回”危房改造申请单

  保留珍贵“红色记忆”

  2018年12月21日,位于西埔村的“埔顶寮会议”会址修缮完成正式开馆,并获颁晋江市党员教育基地。一年多来,该会址接收上万名来自全市各地的党员群众前来参观学习,成为红色教育热门“打卡点”。

  一个村级的会址,为何坚持修缮、受人青睐?故事还得从3年前一张被“退回”的危房改造申请单说起。历经70年风雨,村民洪祖正居住的房子已经破旧不堪。2016年底,其后人正式向西埔村提交危房改造申请单。然而,当洪我海和其他镇村人员前往现场勘察时,村民洪肇服反映,该老宅是1947年中共泉州中心县委干部扩大会议(又称“埔顶寮会议”)会址,曾召开过泉州地区地下革命斗争的一次关键会议,有着非同寻常的历史意义。当时镇村工作人员的反应就是:“一定要保留这一红色革命旧址,把革命精神传承和弘扬下去。”

  保留会址,势在必行,村民的危房改造申请单被暂时“退回”。如何才能做到既不损害群众利益,又能完整地把会址保留下来呢?洪我海经过与其他村两委干部讨论后有了初步方案,即:用村里一块280平方米的集体土地与村民置换,重新修缮保护会址。

  有了方案,不代表村民就买账,户主兄弟俩也因产权分配产生纠纷。“集体土地我也有份,无偿置换损害个人利益”“置换土地这样分配不合理”……时值英林镇党委主动承揽晋江市基层协商民主试点工作,洪我海与镇领导商量后,决定针对村民和兄弟俩的不同声音,尝试召开一次协商民主议事会。协商过程以西埔村党支部为主导,召集洪建设、洪世庭等利益相关方14人,主动公开信息,说清事情原委,认真倾听他们的意愿和诉求,找到“最大公约数”,并邀请他们参与到土地置换、会址修缮的决策、管理和监督中来。同时,组织兄弟双方进行调解,从讲事实、说道理、促和谐、相亲相近等方面开展情感疏导,一起土地纠纷得到圆满化解。洪建设、洪世庭表示:“这次会议不但解决了我们的难题,又能直接参与到决策和监督中来,我们也要尽力支持家乡发展。”

  由“为民做主”向“由民做主”“与民共治”转变。经过议事会的讨论后,西埔村成功化解了村民对于“不等价交换”的矛盾,与村民达成置换共识并签订协议。洪我海坦言:“这次会议从以前的村干部唱‘独角戏’,变成引导村民主动参与‘大合唱’。这种协商治理的模式能够真正化解一些矛盾焦点问题,无形中促进了村风民风的持续好转,也增强了我们党支部的凝聚力和号召力。”2017年至2019年,西埔村连续三年被评为晋江市“六守六无”(守诚无失信、守德无纷争、守约无陋俗、守规无事故、守法无案件、守廉无贪腐)“五星级”平安村,村民守法、村风淳朴,乡村治理走上良性轨道。

  乡村振兴——

  改善村庄人居环境

  绘就“美丽西埔”新画卷

  尝到了基层协商民主议事会的“甜头”,洪我海把协商民主议事会应用于村里其他事务,让村民更广泛地享有知情权、参与权和决策权,推动西埔村走上乡村振兴之路。其中,西埔村湿地公园的“变身”,成为改善村庄人居环境的一大亮点。

  每天傍晚,西埔村湿地公园成为村民们健身、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他们有的漫步在塑胶道上,有的坐在亭子里闲聊、下棋,有的在一旁的空地上跳起了广场舞……谁能想到,这座占地300亩的公园,其前身竟是一处杂草丛生、污染严重的水坝。

  “以前附近的12家石材厂产生的石灰废水都流到这里,附近居民经常抱怨空气差、水质脏。”洪我海告诉记者,村党支部立足村情,抓住石材行业转型的契机,着手对其进行环境整治、湿地恢复和景观提升,改造后的湿地公园成为西埔村一张靓丽的名片。

  “建设美丽乡村,需要脚踏实地去做一些村民关注的事情。”近年来,在洪我海和泉州市生态环境局派驻西埔村第一书记姚金向的带领下,西埔村美丽乡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西埔三个自然村的土路“变身”水泥路,累计建设公园2座、敬老院1座、微景观6处、墙绘浮雕8处、绿化1880平方米……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不断提升。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创新乡村治理体系,走乡村善治之路。”洪我海表示,“今后我将继续当好乡村治理的排头兵,不断在完善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上下功夫,力争将西埔村打造成乡村振兴的‘晋江样本’。”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