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港:传承红色基因 老区迸发活力
来源:泉州晚报 2019-07-17 10:17 阅读人数:1

 

陈平山故居成为宣传红色革命文化的阵地 (王小旋 摄)

  泉港区是革命老区,有老区行政村39个。在泉港,有许多珍贵的革命遗址,这些遗址铭刻着一段段艰苦奋斗、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多年来,泉港区大力宣传老区革命史,弘扬老区革命精神,认真做好革命活动旧址、革命历史文物和革命烈士纪念碑的保护维修工作。2011年至今,省、市、区老区办共对泉港投入463万元,主要用于老区革命遗址维修维护、特色产业生产,以及溪流整治、道路拓建、照明工程、农田水利、文化健身、美丽乡村、环境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2018年,泉州市老区办对所补助修缮的革命遗址统一悬挂由泉州市民政局、泉州市老区办制发的“泉州老区革命遗址”标志牌匾,凸显革命遗址的重要意义,充分发挥其爱国主义教育作用,积极营造一个全社会关心、支持老区建设的良好氛围,让老区精神得以弘扬和传承。

  修缮革命遗址 弘扬红色精神

  前黄镇三朱村是革命老区村,村里至今保留着惠北抗捐大同盟指挥旧址、三朱支部旧址、三朱交通站旧址等。

  中共闽中地委会议遗址大湖寿间石洞位于泉港区前黄镇三朱后宅自然村,曾是革命同志隐蔽活动的重要场所。这是半山中的一个天然石洞,有两个隐秘洞口,内分为上下两层,可容纳10多人。寿间石洞在1977年被采石者毁掉,只剩下荒坡残石。2009年,中共泉港区委、泉港区人民政府在其所在地立碑保护。2015年,泉州市老区办划拨补助资金20万元,对大湖山石洞革命遗址进行修缮,在遗址所在地修建一座纪念亭,以缅怀革命先辈、继承光荣传统、弘扬爱国精神,使之成为泉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让这段革命历史、峥嵘岁月永远被后人铭记。2017年建成三朱大湖山石洞革命遗址纪念亭并命名为“壮志亭”。2019年,泉州市老区办继续对该革命遗址进行完善,补助20万元用于修整壮志亭前的红色广场,方便群众前来瞻仰革命先辈的光荣事迹。

  革命遗址是历史的重要见证,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对革命遗址的保护和修缮,可以更好地弘扬伟大的革命精神,激励后代不忘初心、沿着革命的足迹继续前进,具有重要的意义。

  保护革命旧居 发展红色旅游

  涂岭镇樟脚村是著名革命老区村,红色革命文化气氛浓厚,其中以陈平山红色革命文化最为突出。陈平山1930年7月组织开辟惠安、仙游、晋江交界的三坪游击区。1931年1月7日,在开辟惠安和仙游交界的三坪山区游击根据地的活动中,陈平山遭敌伏击不幸牺牲,年仅27岁。

  陈平山故居坐落在樟脚村黎岭自然村,其先人就地取材,用五彩石砌墙,内有深井、大厅、崎头房及尾间下厅房,是一座旧式古大厝。厅中有木柱、石礎、拜全石墩等构件,此大厝于清乾隆年间建成。传说大厝入厝后,人丁兴旺,兄弟勤于农田耕作,生活勤俭,家族和谐相处。祖厝曾是中共地下党组织的据点。

  由于故居位于偏远处,四周被田埂环绕,为促进红色旅游的发展,合理规划参观路线,2018年泉州市老区办对该革命遗址投入修缮补助资金10万元,各级相关部门也大力支持,目前已先后投入资金约23万元,完成了1.3公里的道路硬化工程,现在从村部就可以直通陈平山故居。

  如今,市民不仅可以在这里了解到陈平山的生活起居,还能感受到他的革命精神。故居主要分为其生平事迹介绍,展示他住的卧室、书房以及他用过的一些东西,在广东黄埔历史博物馆收集的一些他用过的东西,还有其在黄埔军校照的相片。通过文字、图片和实物的呈现,让来访者接受革命精神的熏陶。

  近几年,樟脚村凭借传统建筑古民居、陈平山红色革命文化和金钟潭自然景观,大力发展乡村旅游。2014年至今,先后荣获中国传统古村落、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省级传统古村落、省级景观特色旅游村、市级美丽乡村等荣誉称号。

  深耕传统产业 振兴老区发展

  凤翔村位于南埔镇最南端。1947年,地下党员刘荣喜、刘玉仁以教书做掩护,常驻田头开展地下活动,这期间发展了一批地下党员和武装骨干、组织群众开展反税抗捐革命斗争。1948年春,中共闽中特委朱汉膺也在凤翔院前据点设一个联络点,发动群众开展革命斗争。1985年5月凤翔村被确定为革命老区。

  2012年凤翔村还是空壳薄弱村、市级扶贫村。近几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指导下,2016年至2018年争取省、市、区各级各部门项目补助资金共计1000多万元,在侨胞和乡村企业家等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下,建设了集农商贸市场、老人活动中心和居家养老服务站、商铺住宅为一体的综合大楼;利用田野自然风光结合溪流整治,建设了具有农村特色的田野公园、金圣公园和田野公园二期健身园区自行车漫道4.3公里;引进台湾优质品种桃树和李树,种植百亩果园,打造成现代农业休闲采摘园;完成全村的水泥道路硬化和路灯亮化工程;2018年泉港区老区办补助6万元,完成田野公园的污水处理池建设及各主干道的路灯亮化工程……该村以田野休闲公园建设为带动,打造农村休闲产业链,促进产业带动,推进富民强村。

  凤翔田头自然村,有很多制作寿面的农户。在泉港,流传着“田头寿面没变色”的说法,这里的手工制造寿面有近300年的历史。2013年之前,全村才五六户制作经营手工寿面,每天利润七八十元。如今村里有了长寿面专业合作社,以田头寿面传统手工产业为龙头联合个体分散的手工作坊,进行产品升级深加工,并在田野公园南面溪边建设田头寿面展示厅,让四方宾客能够现场观赏田头寿面手工制作的全过程,又能起到宣传提升产品知名度的作用。现在村里正加大产品的创新和研发力度,建立长效化、市场化的帮扶脱贫机制,使田头寿面上档次、上台面、创品牌,由产业发展带动村民致富。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