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创“山长制” 加绿茶底色
来源:泉州晚报 2018-01-16 10:06 阅读人数:1
 
 

  感德镇槐植村怡芳茶场结合茶树休采、留高、禁用除草剂等措施,以及带状退茶还林,在茶园中套种桂花树、李子树,使茶园郁郁葱葱,达到了更好的生态平衡。(陈林森 摄)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如何让老百姓更有绿色获得感?有着60万亩茶园,与福建“八山一水一分田”地貌极为相似的安溪做出思考和创新。

  借鉴“河长制”

  推行“山长制”

  数九寒冬虽不是产茶季,却是茶园管理的最佳时期。昨日,记者在安溪县感德镇的茶山上,看到不少茶农劳作的身影。每每此时,该镇大格村村民吴金电都要一大早顶着阵阵寒意出门,去他包片的茶山里“巡山”。去年,老吴有了一个新头衔——林地管护员,每天的任务就是仔细查看退茶还林栽种下的树苗长势,以及茶农是否存在乱砍滥伐行为,如果发现要及时制止并向上级反映。他口中的“上级”便是村委会主任,又称“村山长”,在这之上还有驻村领导、乡镇领导分别担任的“镇山长”“总山长”。原来,这是去年年初,感德镇借鉴“河长制”的经验做法,在全省率先试行的“山长制”。

  山长制如何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感德镇“总山长”王焘宗为记者答疑解惑。在他的指引下,记者看到一块块安溪县山长制公示牌竖立在山间地头,区域名称、片区范围、山长联系方式、山长职责、监督电话等信息一应俱全。去年以来,通过配套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感德镇在35座茶山试点“山长制”。各级山长分工明确,实行精细管理,督促抓好植树造林、水土保持,以及茶园补植套种、茶树留高、梯壁留草等生态治理修复各项工作,打击各类破坏森林资源、茶山生态的违法行为,取得了一定成效。不少茶山一改往日的“灰头土脸”,披上了绿色的“衣裳”,一派生机盎然。

  两年见成效

  发展不矛盾

  昨日,安溪县委县政府将工作现场会开到了感德镇槐植村怡芳茶场和大格村辖区莆永高速公路两侧的山林上,正式宣告该县全面推行“山长制”这一在全省首创的森林培育保护和生态治理修复新机制。

  根据部署安排,安溪将设置县级山长、乡(镇)级山长、村级山长、森林资源管护员,推动形成政府主导、分级负责、全民共管的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系。立足于“一年有起色、两年见成效、三年成体系”的目标,通过深入实施森林培育保护与生态治理修复各项措施,力争至2020年,全县林地保有量不低于328.323万亩;青山挂白治理以及矿山治理4946亩;减少水土流失面积19.56万亩;实施茶山生态修复工程18000亩,建设高标准示范茶园15000亩;森林覆盖率由65.77%提高至66%。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到,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在以茶业为重要民生支柱产业的安溪全面推行山长制,会不会与村民的发展存在矛盾?当天会上,安溪县主要领导的一席话打消了记者的顾虑:“山水林田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没有好‘山’何来好‘水’?只有通过管好‘山’、护好‘林’,来涵养‘水’,才能最终实现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过去,茶产业大开发、大发展留下的茶山、茶园生态短板,如今已成为安溪铁观音的竞争劣势。因此,全面推行山长制,既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不断加绿安溪茶业生态底色、擦亮安溪铁观音健康标签、助力茶业‘二次腾飞’、营造一流发展环境的必然要求。”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