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府信息公开 > 泉州动态 > 图片新闻
泉州第八批援藏干部人才倾心浇灌“幸福洛隆”
来源:泉州晚报 2019-07-09 09:44 阅读人数:1

洛隆山高谷深路险,进出道路时常发生落石塌方等事故,部分援藏队员遭遇过生死考验。

在洛隆栽种情缘的首批泉州“雄鹰”

由泉州援建的布许福建新村是洛隆历史上首个现代小区

泉州援建的洛隆县藏医院,从软硬件强化藏医药这一深受当地群众欢迎的特色医疗。

马利镇夏玉村福建新村内,乔迁新村的藏族困难家庭拥抱幸福喜悦。

在福建新村内奔跑的孩子,他们的笑容是泉州援建人特别的“勋章”。

泉州援教老师们创设的“爱心书屋”,让洛隆孩子首次翻阅完整成套的世界名著。

泉州援藏队引资建设的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让屋顶“躺着赚钱”,为贫困群众增加收入。

相当于0.8个泉州大的洛隆,海拔高、植被稀少、空气稀薄,是名副其实的“雪域高原”。在包括泉州援建等在内的各级各方共同努力下,洛隆今年2月退出贫困县。

感恩泉州的援助,洛隆当地党委政府竖起了醒目的广告牌。

  秘境洛隆,位于西藏自治区东北部。县域内,怒江奔腾不息、穿境而过,念青唐古拉山巍峨矗立、终年积雪。历史上,洛隆曾是进出藏官道、商道、朝圣道必经,但时代变迁消散繁华,受制于地理交通,这里发展长期较滞后。

  2016年7月,根据中央统一部署,泉州对口支援西藏的地区,从“西藏江南”林芝工布江达县,调整为“雪域高原”昌都洛隆县。因为援藏这一党中央赋予的神圣使命,泉州—洛隆,分别在海上丝路、茶马古道这两条古代国际商贸通道上展露芳华的城市,开始手牵手、心连心,紧紧地联结在一起。

  作为全国首批对口支援洛隆的地区,泉州市委、市政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工作的重要论述,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按照省委于伟国书记、省政府唐登杰省长“用心用情用力完成援藏光荣任务”的要求,高度重视、倾力支持援藏各项工作。带着中央、福建的深情厚谊和殷切重托,带着家乡人民的有力支援,三年来,振翅高原的泉州“雄鹰”,以爱拼敢赢的泉州精神和“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守初心、担使命,激情谱写“踏雪冰山家国情、筚路蓝缕泉洛缘”。

  一束愿负重前行的信念

  “作为先行者在洛隆栽种泉州情缘,我们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愿为推动东西部协作和民族大团结奉献年华,负重前行。”

  在西藏有这样一种说法“阿里远,那曲高,昌都险”。身处紫外线强烈的高原,呼吸着比内地稀薄的氧气,昌都洛隆县的自然环境十分恶劣:

  海拔高,平均海拔3900米,县城海拔3700米;

  氧气少,洛隆植被稀少,氧气含量不到内地的60%;

  气温低,洛隆年平均气温5℃左右,年最低气温零下25℃,当地群众开玩笑说,洛隆一年有两季,冬季和“大约在冬季”;

  交通偏,与自治区首府拉萨距离1260公里,距昌都市有305公里山路,车程6小时;

  生活条件差,作为念青唐古拉山与他念他翁山平行而向中的谷地,“洛隆”两字在藏语中的意思,就是南谷或南川地,山高谷深路险,进出不易,物资调运也难,“秘境洛隆”由此而来;

  首批对口支援洛隆,队员们在当地要交流取经也相对难,一切得从头开始。

  从第八批开始,援藏模式、工作职责、进度节点等领域也出现不同。以对口支援计划为例,2016年,“十三五”开局之年,因对口区域变化,初到高原的泉州第八批援藏工作队(“泉八援”),必须从调研和编制计划做起。“前期花了大半年,后期落实再加班加点赶上。”

  尽管如此,“泉八援”队长、洛隆县委副书记、常务副县长韩卫华说,踏上高原何惧苦与难。“打从选择高原行,我和大家就坚定了一个信念——作为先行者在洛隆栽种泉州情缘,我们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愿为推动东西部协作和民族大团结奉献年华,负重前行。”

  一种长远惠民生的理念

  “援藏项目见效有快有慢,在谋划执行过程中,我们注重以民生的视角,多做一些打基础、利长远的事。”

  三年间,泉州对口支援洛隆总资金1.14亿元,其中争取计划外资金4100万元(含市政府计划外资金2400万元)。这意味着,横纵向对比中,泉州在同批援藏各地级市中,争取省统筹资金最多;争取和实施的计划外资金(项目)额,也攀上全市历届(批)援藏队新高度。

  援藏项目见效有快有慢,如何在三年时间内,把援助资金用在刀刃上,发挥最大综合效益?“在谋划执行过程中,我们注重以民生视角,多做一些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泉八援”副队长、洛隆县副县长吴保忠说。

  困难群众住进福建新村 有了安全港湾 多了幸福路径

  房子是家的港湾。民生援藏,从响应脱贫攻坚,为困难群众营建家园开始。

  紧挨着国道349线,马利镇布许村被称为洛隆的“东大门”。阳光灿烂的六月, “东大门”迎来洛隆历史上首个现代小区——离镇区不远的原始森林旁,紧挨着两条泼珠溅玉的明快小溪,包括两栋藏式门楼、17栋商住楼以及配套景观工程在内,布许福建新村示范村一期顺利交付,可搬迁安置马利镇和周边玉西乡建档立卡贫困户29户150人。

  “为让藏区困难群众安居乐业,我们在项目谋划上极尽所能。”韩卫华说,风格上,以传统藏东建筑外观保留乡愁;功能上,卫生间和雨污分流,强电入地,提供了现代生活体验。选址上,毗邻交通要道,距幼儿园、小学不到1.5公里。就连靠近原始森林和溪流,空气含氧量和湿度都比较高这样的细节,也一并考虑在内。此外,新村内,水电路、有线电视、光纤、木栈道、篮球场、藏式景观墙、休闲小广场等,各项基础设施一应俱全;配套的门面房,出租收入作为村集体资产,村民每年可享现金分红。新村外,还建起种植基地、砂石场、养殖场、特色加工厂等五个产业项目,为搬迁群众解决长远生计。

  第一批入住的斯塔群措家,原先住在12公里外山坡上,以放牧和挖虫草为生。“一层关牦牛,二层住人,上面半层堆放干草杂物。”马利镇党委书记旦增罗布说,老房子晴天阴暗、雨天飘摇,接送孩子上下学和寻找增收出路都是难题。2017年新村启动建设后,满怀期盼的斯塔群措,每隔十天半月就翻山越岭来工地看看进展。现在房子建好了,她和家人第一时间欢欢喜喜地搬迁入住。

  “不管从昌都市还是临近的邦达机场,上午出发到这里都中午了。”聪明的斯塔群措已经盘算起来——要把老房子作为中转放牧点,再在布许福建新村里开个小餐馆。

  参照这样搬迁产业齐步走的模式,三年间,除布许外,泉州援藏队还主导和参与建设洛隆城区思梦达福建新村(一、二期)、马利镇夏玉福建新村,总计投入资金7719万元(含市政府计划外2000万元)。总建筑面积9.18万平方米的这三个新村,一举为655户2994人(其中建档立卡户586户2590人)解决居住难题,并以沿街经营性店面分红、周边产业项目配套等,助力群众根本性脱贫。

  传统藏医迎来现代医院 填补住院部空白 接诊不用站起来

  医疗是群众生命健康防线。受生存环境和医疗水平等影响,藏区同胞人均预期寿命70.6岁,较和平解放初期翻番,但仍低于77岁的全国平均水平。守护提升洛隆群众健康,援藏队从保护传承好藏医药这既是国家非遗、又深受群众欢迎的特色医疗方面破题。

  就在洛隆县中心城区边上,紧邻国道349线,泉州投入2040万元援建的洛隆县藏医院,由现代门诊楼和住院部组成,总建筑面积逾1.2万平方米,去年10月起正式挂牌投用。

  “过去半个多世纪,藏医科设在县人民医院,一直仅有门诊。新院建成后,住院部填补空白,拥有床位65张,慢性病从此多了藏医治疗的选择。除了藏医药外,藏医院还配备了最现代的核磁共振设备帮助诊断。”医院负责人索南俊尼介绍,藏医院门诊也细分为急诊、儿科、妇科、内外科等10多个专业科室,还首次设立药物器械标本材料、藏医古籍室等,“可以说软硬件双发力,将藏医药发扬光大。”索南俊尼说,非常感谢泉州人民的无私支援,2017年7月,泉州市委书记康涛(时任市长)来该县检查调研援藏工作,当得知县藏医院二期工程尚缺资金时,随即表示追加计划外资金400万元。

  从业已有30来个年头的老藏医斯郎尼玛第一次有了独立诊室。“原来7个医生挤20平方米诊室。1个医生看病,其他医生都得站起来。”斯郎尼玛说,现在,他和病人在宽敞明亮的诊室面对面,诊断更细致准确,病人更舒心放心。

  不仅是藏医药。已经使用超过半世纪的洛隆县人民医院,办公用房紧张,住院环境差,急救通道不畅,与群众需求差距大。援藏队到位后,立即着手调研,迅速将人民医院新院列入重点支援项目。新院由住院部、门诊及医技建筑楼、氧气站和附属工程等组成,规划床位160张,比老院多60张。记者在现场看到,新院项目距离县藏医院百来米,目前已完成主体封顶,预计年底可投用。

  为藏区孩子点亮梦想 教学一个都不拉下 生活播撒爱心阳光

  百年树人。改变藏区面貌,根本要靠教育。在福建省、泉州市关心重视下,2018年8月中旬,继选派教育专技援藏人才后,泉州又选派13名优秀骨干教师到昌都,其中8名派驻昌都市第三高级中学,黄小波、陈文海、蒋先忠、黄迎春、陈仁柯等5名派驻洛隆县初级中学,开始为期一年半的组团式支教。

  “老师们在对抗高原反应中,平均每人每周任课14节,结对帮扶教师10对,开展了25场次公开课、示范课和专题讲座,还分任5个校级领导的助理,1人兼任班主任。”洛隆县初级中学党支部书记方国松说,一年过去了,每位援藏老师所带的班级教学质量明显提升,都位于年段前列。

  教学以外,更多“妈妈式”的爱心阳光撒播向学生,润物无声改变他们的生活——

  书籍是进步的阶梯。爱心书屋和漂流书屋先后设立,1.4万册图书和1300多本字典,让书香从图书馆弥漫到教室,洛隆的孩子们首次翻开了完整成套的世界名著。

  爱心衣物室情暖贫困学子。至今已从泉州募集价值80多万元的全新衣物、雨伞,其中3000多套(件)衣服,分批发放到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的孩子手中。

  奖教奖学激励师生积极性,已共设泉洛邦锦梅朵助学基金、泉洛“宝文”奖学基金、晋江永和“红十字”助学基金。其中由丰泽爱心企业家捐赠,泉洛邦锦梅朵助学基金首期启动资金30万元。

  关心还细微到洗澡这样的小事。硬件按现代学校建设的洛隆初中,虽早在2015年就建成学生澡堂,但一直因无力购置合格锅炉设备没能投用。为了让孩子洗上热水澡,援藏队联系鲤城区政协及爱心人士捐资20万元,投用后的澡堂一语双关,命名为“源泉浴室”。

  就连学校正在建设的文化广场,也以“泉洛缘”为名。项目所需的140万元资金,来源于援藏队平时省吃俭用节约出来的工作经费。为强化爱国教育和尊师重教,项目不远千里,从惠安购置了20多组主题石雕,其中的孔子像为洛隆和昌都首尊石雕孔子,寄寓援藏队祝福,承托当地师生期冀。

  产业“造血”带动致富

  光伏发电让屋顶生钱 农家乐助力就近就业

  民营经济特区泉州的特点——“活”。在“输血”的同时,强化产业“造血”,带动群众致富,“泉八援”的脑筋也很活!

  在县城所在地孜托镇加日扎村,洛隆南川欢乐园(农家乐)项目正紧锣密鼓地推进内装修。这个集休闲观光、餐饮住宿、儿童游乐于一体的项目,是当地政府因应旅游逐渐升温而出资建设的。

  怎么让项目更好运营,持续收效?援藏队多方设法,最终从泉州引进运营商。“每个房间都将配备制氧设备,这在昌都乃至全区都是数得上的。”现场负责人郑洪波说,致力打造一流主题酒店,经营业主采购使用最好的酒店业物资,管理也将引入泉州成熟团队。

  再过两三个月,项目正式开门迎宾,届时,包括酒店、生态园、民族特色演艺中心、洗车场在内,将带动一大批群众就近就业。而事实上,先期效应已经显现。“项目每年租金收入用于补助贫困户,全村79户115人去年人均增收3200元。”加日扎村党支部书记向巴介绍。从去年8月装修启动后,25岁的扎西拉姆就一直在工地拌砂浆水泥。她说,每个月收入4500元,是以前在餐馆打工的近两倍。

  把好点子变成好项目,不仅群众多了增收途径,就连屋顶也开始“躺着赚钱”。在孜托镇久玛村异地搬迁安置户嘎玛加措家中,记者发现农家小院的屋顶,由援藏队引资铺设了光伏发电板。这些不占田地、没有污染的发电板,每年为嘎玛加措增收1500多元,类似这样的受益家庭,在久玛村共有80户。

  “洛隆日照时间长、发电效率高,很适合发展光伏太阳能。”多方奔走促成项目落地的吴保忠介绍,80户村民中建档立卡贫困户62户,发电系统今年并入国网后,收益将翻番。看好效益,洛隆正在全县全面推广这一分布式光伏扶贫项目。

  这样的探索还有不少。在洛隆工业接近零基础背景下,三年来,援藏队共引进6家在洛注册企业,注册资金超1.2亿元。其中,泉州毅通公司与洛隆县洛宗公司、藏医院合作的“青稞(米)汉堡”项目,工程主体建设已完工,今年建成投产后有望吸纳建档立卡户30余人。其他3家涉农企业,也在发展之初就与当地签订协议,由公司种养殖技术人员向困难群众传授技术促增收。从“花钱买菜”到“卖菜赚钱”,4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转身,年人均预计可增收6500元至8000元。

  旅游是无烟工业,也是洛隆优势资源所在,而乡村旅游更是对带动洛隆脱贫攻坚有着重要意义。2017、2018年,与洛隆县委宣传部门联合,“泉八援”连续两年参与举办县卓玛朗措文化艺术节、俄西杏花节,为探索“一县一业”、“一乡一品”的旅游开发模式积累经验。

  泉洛携手奔小康

  乡镇结对帮扶全覆盖 实现贫困县退出

  “团结奉献、真情融入、不畏艰难、不辱使命”,援藏干部公寓楼里镌刻的16个字,是“闽八援”的总体要求,也是“泉八援”的生动实践。真情援洛,内涵外延不断丰富——

  向内,援藏队队员们进村入户、结对认亲。三年来,共走访慰问建档立卡贫困户186户786人,自掏腰包送上的慰问品、慰问金,总价值超过12万多元,帮助结对户解决的生产生活难题不胜枚举。

  外延,立足强大家乡后援,一场场县对乡的区域结对、部门结对、社会结对接续发起。三年来签订31项单位结对帮扶协议。截至目前,泉州8个县(市、区)与洛隆县11个乡镇、55个深度贫困村全面结对帮扶,实现帮扶乡镇“全覆盖”。

  在各方共同努力下,今年2月,洛隆县顺利摘掉贫困县帽子。泉州市援藏队也被洛隆县委、县政府评为2018年度脱贫攻坚成效考核“行业扶贫”综合评价优秀单位;所在团队福建省第八批援藏队荣获2019年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状”。

  更广范围,增进民族团结的交流、交往、交融的一系列活动,作用无法量化、意义影响深远。

  人员互访400多人次,3个县(区)党政代表团、20多批企业人士到洛隆,开展考察对接或举行社会捐赠活动。

  人才培训150多人次,25名洛隆干部到泉州挂职或跟班学习,其中有3名处级干部,9名科级干部。

  组织展会,每年“6·18”、“9·8”上,有了洛隆招商引资的身影;建设窗口,泉州市区热门商贸区万达,有了泉州昌都(西藏)特色文化产品展示馆;社会捐赠,累计争取社会捐赠项目22个、捐赠资金物资价值1850万元。文化交流,洛隆走进海峡文博会,“康巴风·闽藏情”文艺巡演,让2000多名泉州观众大饱眼福,文化让心灵更契合。

  泉州台商投资区与昌都市经济开发区于2018年10月结对共建;泉州市丰泽区东海街道和东湖街道分别结对帮扶洛隆县中亦乡和玉西乡;泉州广播电视台与洛隆广播电视台签订对口共建,捐助设备、资金180万元;泉州市交通运输局与洛隆县交通运输局结对帮扶,出资200万元兴建了洛隆县交通运输局农村公路养护中心;泉州市第一医院与洛隆县人民医院结对并提供设备和资金支持;泉州6所学校与洛隆18所学校结对帮扶,培训师资力量……

  通过这些活动,泉洛两地常走常亲、越来越亲。

  一个要留下火种的心愿

  “援洛我们是第一批,做的很多是基础性工作,成效或许要过很久才能慢慢呈现。我们满三年就走了,所以更要播撒火种,留下一支带不走的队伍。”

  2016年7月上高原,2019年7月回泉州。三年1000多个日子,“泉八援”每一位队员,都体验过高原反应,患上不同程度的高原病症;每一位队员都亲历过藏区地震,经历过县城区长时间的停电、断水,也感受过长途下乡时的忍饥挨冻,有的还遭遇道路滑坡、塌方,甚至与意外和死亡擦肩;每一位队员都经历过刻骨的思乡恋家,最想给家里打电话,情到深处男儿也泪弹,最怕家里来电话,万一有什么事远水哪能救得了近火。每一位队员都深深惦念过家乡的美食,于是,清一色的男干部宿舍配上了涂门贡糖解乡愁;高原泡不开铁观音,用一通猛煮的藏茶方式,也要每天喝一杯熟悉的味道;你炸鱼我煮姜母鸭,节假日拼出一桌泉州菜。

  有一句话说,“来到高海拔的秘境洛隆,躺着也是作贡献”。但“泉八援”的大家说,来了就是要做事,在做实事、做好事中,实现价值、接续力量,为洛隆谋福、为祖国奉献。

  于是,援藏干部吴文从,充分利用自己作为高级会计师的所学所长,一到高原就毛遂自荐,自发投入到对全县乡镇财务人员的义务培训中。三年中,他教了数百名“学生”,收获“编外名师”美称。

  援藏干部龚时荣利用援藏规划中期评估和优化调整的契机,积极参与为洛隆县争取福建省统筹资金,泉州最终争取统筹资金量全省最多;参与招商的久玛村光伏项目,收效明显,这一扶贫方式将在当地全面推广。

  宣传专技人才蔡再荣积极践行精神文化援藏,在传帮带式打造一支带不走的采编队伍之余,奔走洛隆大地,拍摄存档3万多张图片、5部视频专题,为当地留下一笔宝贵的影像资料。去年,由蔡再荣参与拍摄和撰写文字的《镶在藏东的明珠——洛隆》大型宣传画册献礼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成为洛隆一份珍贵总结资料。

  医疗专技人才陈平磊三上高原,继工布江达后又到洛隆,且在中期轮换时留下来。他在没有电梯的医院跑上跑下治病救人,紧急时只能借助病床旁的吸氧设备才能缓过劲来。为培养当地医务人才,他多次协助组织人员到泉州、重庆、拉萨等地培训学习。

  教育专技人才卢世锋克服晕车,一线调研全县所有中小学和部分幼儿园,明确教育精准帮扶方向重点。专注主业、热心公益的他,还与援藏教师一道,策划英语名师工作室、远程培训系统,创设覆盖全县90%学校的爱心书屋、爱心衣物室。

  交通专技人才颜永德每两三天就要下乡检查指导交通项目施工作业,为抓好工程质量,长期在横断山脉地质灾害多发路段现场监督。一次工作途中,偶遇当地车辆开到河中的意外事故,他和同事二话不说上前施救,忙到快虚脱。

  规划专技人才谢周疆在本职工作外,个人义务帮助当地完成价值数十万元的设计方案。受当地组织部邀请参与村委会办公点规划建设。他的足迹遍及全县66个行政村,行程超过5万公里,体重减轻30多斤,皮肤被晒得初到洛隆的泉州乡亲都以为他是当地人。

  更不用说队长韩卫华、副队长吴保忠,每一件实事好事,都少不了他们的牵头和协调,每一名队员高昂的精气神,都少不了他们的加油与鼓劲。

  “一次援藏行,一生援藏情。我们在洛隆奉献激情和热忱,希望为她留下的是项目的火种、人才的火种、精神的火种。”韩卫华说,而我们在藏工作中所学习到的 “老西藏精神”“两路精神”“藏柳精神”,也将在未来的日子里,永远激励“泉八援”的队员们,继续奋力前行,为泉州担当作为。

  ■声音

  树优良口碑 有亮点特色

  周青松(昌都市委副书记、福建省第八批援藏工作队领队)

  三年来,泉州第八批援藏工作队在对口区域、援藏模式、工作职责“三个转变”的情况下,秉承闽八援“团结奉献、真情融入、不畏艰难、不辱使命”的总体要求,围绕“打赢脱贫攻坚战”这一中心,突出“民生改善、产业共赢”两个重点,援藏资金和项目向“卫生、教育、新农村建设”三个方面倾斜,用好“延伸结对体系、全员招商引资、加强技能培训、爱在洛隆公益活动”四个抓手,克服“海拔更高、交通更为不便、条件更为艰苦”等实际困难,迅速融入环境、打开局面。三年来,在项目援藏、产业援藏、智力援藏、技术援藏、医疗援藏和结对帮扶以及推动“三交”、加强民族团结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他们树立了福建泉州援藏的优良口碑,确保了首批福建援昌泉州援洛各项工作形成亮点与特色,实现完美收官,为洛隆县脱贫攻坚顺利通过西藏自治区第三方评估,达到全县整体脱贫摘帽,取得历史性突破,贡献了泉州智慧与泉州力量。

  带来“功德项目” 架设“民心桥梁”

  吴剑(洛隆县委书记)

  三年来,福建省委、省政府和泉州市委、市政府积极响应中央援藏号召,充分发挥改革开放前沿、民营经济活跃的优势,把洛隆当做自己的一个县看待,把洛隆的事作为自己分内之事来办。泉州市选派的高素质援藏干部人才团队,为我们充实了急需、紧缺的各级领导班子和人才骨干队伍,带来了思想上的解放、工作上的进取精神和先进的管理经验,确定了促发展、保稳定、惠民生、强基础的援藏项目及配套资金,明确了1.35亿元的援藏项目资金,架起了洛隆5.5万各族人民与福建3800万和泉州850万人民之间的“连心桥”。

  以项目援藏为支撑,技术援藏为重点,泉州对口援助覆盖教育、医疗卫生、促进就业、产业发展、易地扶贫搬迁、人才队伍建设、结对帮扶等各领域。洛隆人民亲切地称各类援藏项目为“功德项目”、“民心工程”,充分感受到党中央的关怀和祖国内地亲人的温暖。

  最好的季节

  ——致泉州第八批援藏干部

  在最好的季节来到高原,人们说,六七月份,雪已化草已青,氧气充足,如果还会高反那是基因不太行。

  在最好的季节来到高原,脑袋疼、鼻出血、唇发黑、夜夜失眠,不是高反还能有什么答案。

  于是,在最好的境况中,想象最坏天气里忍耐克服的坚定。

  在最好的季节来到高原,极目是雪练化瀑、牦牛成群、格桑花竞艳,冰川雪山和七彩秃头山欲与天公试比高。

  在最好的季节来到高原,才发现,山水壮观人文秘魅也会审美疲劳,恋家情思如潮涌,电话视频如何解乡愁。

  于是,在壮美的风景里,描摹祖国的版图,演绎奉献的意义。(孙灿芬)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