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府信息公开 > 泉州动态 > 泉州要闻
建设新福建 泉州勇担当
来源:泉州晚报 2018-05-22 12:30 阅读人数:1

  扬帆时代风口,福建承担着加快赶超的历史使命;把脉泉州实际,建设新福建,泉州必须勇担当、立潮头,进一步转型攻坚、聚力跨越。

  寄望泉州未来,省委书记于伟国要求,新时代新征程上,作为全省第一经济大市的泉州,要在新福建建设中当好主力军;省长唐登杰鼓励,要以高质量发展为抓手,以实现赶超为动力,撸起袖子加油干,建设新福建,交上好答卷。

  明方向,方致远。站在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改革开放40年的关键节点,泉州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对福建工作的重要指示,积极呼应省委、省政府对泉州的殷切期望,接续传承爱拼敢赢的城市基因,打响“攻坚2018”城乡建设、招商引资大会战,推进“1234”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实施泉州“XIN”行动和民生补短板“四心”工程,以重点项目、现代产业、民生福祉等众多领域的新作为,回应新时代、播撒新希望。

  项目建设如火如荼。2017年,泉州GDP连续19年领跑全省。好项目为经济发展提供新动能,今年前4个月,全市423个在建市重点项目已完成投资509.2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37.1%。一季度,泉州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729.6亿元,增长8.1%。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推动实施“中国制造2025”、促进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级获国务院通报表扬。晋华存储器集成电路6月可实现一期投产。

  民生福祉全面提升。“生态连绵带”构想携升级版“美丽风暴”全面来袭,推出首批十项“XIN”行动聚焦民生热点难点,“四心”工程补齐教育、卫生与健康、养老、民生基础设施四方面短板……

  勇当新福建建设的主力军,泉州用数字说话、以行动作答。

  泉州市滨江北路景观整治提升项目以水利工程为前提,配套市政工程、景观绿化、便民设施,经整治后向市民开放为“北滨江公园”,设100亩至900亩不等的10个园。目前,北峰园、白水营园、田安园、沉洲园、汀洲园、滨海园和堤内绿地已经建成, 不仅提升了城市“颜值”,也成为市民休闲健身的好去处。图为已经建成开放的汀洲园。(陈起拓 摄) 

  大项目蓄势新动能 重点项目投资比增21% 

  项目是发展的脊梁。抓项目,就是抓未来。

  以项目建设为主战场,泉州实干巧干、打开好局——

  2016年,“前期工作活动年”鸣枪开拔。包括中科植物工厂等在内,短短一年,753个“五个一批”项目完成投资942亿元,25个补短板工程包完成投资185亿元。

  2017年,“项目攻坚年”发力提速。指挥部体制管理下的重大项目捷报频传,中化乙烯、通达三期等92个项目开工建设,西人马高端芯片等73个项目建成或部分建成,396个在建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271亿元。

  2018年,以“大干四十天 比拼开门红”活动为热身,项目泉州继续奔跑。“攻坚2018”城乡建设、招商引资大会战的全年部署下,423个在建重点项目和152个预备项目落子全市,力争在建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400亿元以上的目标,将撑起发展大格局。

  攻坚项目,泉州从强化招商选商开始。市一级今年建立驻点招商新模式,首次在北京、上海、深圳、成都四大城市主动派出招商组。县一级,安溪主官带队奔波国内外考察招引,去年新引进项目186个、总投资310亿元,创下招商数量、质量、体量历史新高;石狮、晋江、南安三地利用春节等节假日乡贤返乡之机,纷纷举办招商推介会,签约项目总数达65个,总投资超500亿元。

  好快当头,项目推进势如破竹。接地气,巧征迁——被抽调参与泉港石化安全控制区安征迁工作的文化人郭民富,将补偿政策分类形象比喻成“炒米粉”的关键佐料,生动风趣的解说拉近干群关系,仅三个多月,其所在小组的拆迁房屋签约数完成全年任务超六成。冲前线,快建设——历时100来天,泉州湾跨海特大桥首根大直径桩成功浇筑,福厦客专泉州段工程建设持续走在全省前列;兴泉铁路宁化至泉州段所有控制性工程全部开工,德化戴云山中两条特长隧道犹如巨龙穿山,建设速度一路领跑。早投产,见效益——去年2月动工,转眼今年4月,福州大学晋江科教园区一期便喜迎首批270名研究生入驻,足足比原计划提前了近5个月。

  服务项目建设,党委政府全力以赴。从2015年就开始实施的“促进项目落地 帮扶企业发展”活动周,今年迎来升级版——“领导干部一线办公”活动周。每个季度固定用一周时间,市县两级党政领导到一线,察实情、出实招,一批重大项目破局推进。

  更多难题的化解,泉州用制度常态保障。在晋江,并联审批全面推行,全流程审批时限从94个工作日压缩至37个工作日,申报材料由136项简化为88项;在安溪,推行“妈妈式”服务,专班专人帮助企业跑手续、跑前期、解难题,真情服务在投资者朋友圈中口口相传;在全市各大重点工程现场,21位建筑行业权威专家组成技术服务队伍频频奔走,成为项目质量安全监督的“第三只眼”、技术攻关的“智囊团”……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今年一季度,全市集中开竣工项目227个,总投资644亿元;前四个月,全市423个在建市重点项目已完成投资509.2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37.1%,同比增长21%。

  新产业牵引高质量 三大板块成形成势 

  “新福建,产业不优,很难长久的富。”这是省委的深刻洞见。优化产业,也是泉州的努力方向。

  优化升级产业结构,构建“1234”现代产业体系写入今年市两会政府工作报告——至2020年GDP近万亿、工业总产值近2万亿,基本形成传统、重化、高新产业三大板块,实现服务业占比超40%。

  “2017年,‘三大板块’渐成格局,实体经济根基更加扎实;2018年,泉州的目标是推动‘三大板块’竞相发展,全力打造高端、高质、高新的制造强市。”市发改委表示。于是——

  推动老树催发新枝。传统产业紧抓“中国制造2025”和福厦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契机,每年投入近1000亿元升级生产设备、改进技术工艺、提升产品质量,插上创新与智能的翅膀。纺织、鞋服、建材等泉州“看家产业”机器代工应用广泛,生产全程数字化管理。更大范围,石墨烯、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大数据、纳米材料等新技术,则为传统产业带来新产品、增加新功能、焕发新活力。

  重化产业强筋壮骨。横向上,联合石化、中化泉州“两桶油”龙头效应持续释放,泉港、泉惠石化园区资源整合、优势互补。仅去年一年,联合石化乙烯产量就突破120万吨大关,再创我省乙烯产量历史新高。纵向上,向新材料和精细化工要新增长点,更多企业进入石化深加工领域。 “200万吨/年劣质重油深加工制取烯烃、芳烃项目”、中仑塑业膜用尼龙切片项目、天骄化学材料生产项目等项目相继落地,抢占产业价值链高端。

  高新产业开启“增芯强屏”之路。历经几年筹谋、耕耘,集成电路、化合物半导体、石墨烯等三大高新技术产业链条在泉州雏形已现。晋江集成电路产业园区、南安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安溪湖头光电产业园区共舞“泉州芯谷”。有望今年9月投产的晋华集成电路存储器生产线建设项目,将一举填补国内主流存储器领域空白;总投资高达333亿元的三安高端半导体项目领航“泉州芯谷”,未来泉州或诞生又一新的千亿产业集群。

  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同时,现代服务业加速繁荣。集聚创新资源和平台,中科院海西研究院泉州装备制造所、泉州华中科大智能制造研究院等36个高端创新平台在泉排兵布阵,上千名高科技人才巢聚而来。打响海丝泉州的品牌,旅游事业高歌猛进,仅今年“五一”小长假,全市接待游客就超106万人次。做好赛事经济的文章,获得世界中学生运动会举办权的晋江,将2018年定位为“赛事筹办年”,第二体育中心、足球生态公园等39个场馆项目加快实施推进,晋江国际马拉松赛、亚洲大体联亚洲杯及中国选拔赛等大型赛事开拔。

  根据《泉州市2018年“第三产业提升年”活动方案》,2018年,泉州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目标锁定10.4%,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将达到39.3%以上,贡献经济增长,加速高质量发展。

  提升福祉补短板 民生支出近八成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民生改变的点点滴滴,体现在泉州人日常生活中,那些微小而确实的幸福感里。升级改造后的农贸市场,因环境改善而显得“小清新”,人们买菜更舒心;古城保护践行“见人见物见生活”,既有文化风景线,又有现代体验感;山线绿道、亲水慢道、口袋公园、生态绿廊等提升工程,让人身处城市,一样能亲近自然。

  支撑这些新变化的,是泉州不断响应民生新需求、新期待所打出的“组合拳”——

  雕琢城市,古城新区齐头并进。今年,泉州在城市建设上加速提档,全面推开环湾区域片区更新、景观塑造、修复修补。新城建设采取组团式开发、体系化推进、标准化配套、统筹化布局方式;在城乡建设大会战中,专门就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西街重点保护与复兴、中山路历史街区保护、古城水系保护整治等开展专项规划,实施古城“生态修复、城市修补”首批64个项目。

  提升颜值,绿化美化动作频频。今年,泉州将通过重点实施绿化项目128个,新增绿地面积1000公顷以上。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生态连绵带”构想,依托自然山水脉络,用绿道串起山林、水体、湿地、田园等自然资源,形成相互贯通、连绵成片的生态体系,让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中心市区今年将在“四山两江一湾”重点区域,启动两到三个示范项目,各县(市、区)也要做出一两个示范项目,形成“点上出彩、线上结果、面上开花”的格局。

  推动共富,脱贫攻坚全力以赴。乡村要振兴,就要实现“村强民富”。在保持原有扶贫政策不变、支持力度不减前提下,泉州力促形成长效化的扶贫机制。仅今年,就将投入3000万元扶持200个经济薄弱村发展,综合实施资源开发、资产租赁、股份合作等创收举措,力争到2020年,消除全市所有经济薄弱村。 “靠自己的骨头长肉”,致力增强造血功能,支持贫困户通过就业创业、入股分红等渠道,实现稳定收入,让贫困户有尊严脱贫、稳定脱贫。

  补足短板,“四心”工程与“XIN”行动铺开蓝图。其中仅安心工程——民生基础设施补短板,今年就安排完成投资500亿元。创新推出的“XIN”行动,首批十个项目包括中心城区防洪排涝、内沟河整治提升、城区部分集贸市场提升改造等民生热点难点,力争三年时间干出实绩,为民解忧。

  变化和行动的背后,是党委政府舍得投入、持续投入。多年来,财政民生支出接近八成。今年一季度,全市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等各类民生支出为151.2亿元,同比增支23.32亿元,占据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78.5%。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