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府信息公开 > 泉州动态 > 泉州要闻
我市两项目进入首批省级试点
来源:泉州晚报 2018-01-19 15:51 阅读人数:1

制造业创新转型,人才是关键。图为全省一场技能大赛上,选手正在操作数控机床。 (黄文珍 摄)

  从市经信委获悉,为深化政产学研用合作,推动制造业创新转型、提质增效,日前,全省确定开展首批8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试点建设工作。其中,泉州有两家,分别是:中科院海西院泉州装备制造研究所牵头组建福建省数字化装备与柔性制造创新中心、福建师范大学泉港石化研究院牵头组建福建省环境友好高分子材料创新中心。本报记者 黄文珍 通讯员 蔡晓君

  促进实验室技术 向产品转化

  业内人士分析,制造业是技术创新最活跃的领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创新载体从单个企业向跨领域多主体协同创新网络转变,创新流程从线性链式向协同并行转变,创新模式由单一技术创新向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相结合转变。为加快建设新型制造业创新载体,美国积极构建制造业创新网络,英国加紧建设“产业技术创新中心”等,都是力图弥补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之间的断层,促进实验室技术向实际产品转移转化。

  据了解,此次进入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试点名单的中科院海西院泉州装备制造研究所,联合福州大学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福建工程学院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福建永信数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福建浔兴拉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众多单位共同组建“福建省数字化装备与柔性制造创新中心”,开展面向装备制造业的前沿技术、应用基础研究和共性关键技术的研发,突破重大产业科技难题,以成果转移扩散、首次商业化应用和培育创新人才为重点。记者看到,该试点建设的主要任务包括突破核心关键技术、研发成套装备与产业应用、研发系列柔性制造技术体系三大方面,比如,高性能电机控制和高效率电机驱动系统、智能化数控系统研发及产业化、基于现代工业信息化的纺织鞋服柔性自动化生产等内容。

  而组建“福建省环境友好高分子材料创新中心”,则面向福建省高分子材料创新发展的重大需求,突出协同创新取向,以重点领域前沿技术和共性关键技术的研发供给、转移扩散和首次商业化为重点,打造贯穿创新链、产业链的制造业的创新生态系统。重点攻克高分子材料的轻量化减量化制备技术、功能化高分子材料制备技术、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制备技术以及高分子材料回收利用技术,实现福建省高分子材料生产过程的清洁化,以及产品的功能化、绿色化、环境友好化,从源头上控制高分子材料制造使用过程对环境造成的危害,为福建省鞋服产业、化纤产业等主导产业服务。

  创新中心布局22个建设领域

  市经信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主要包括新一代信息光电子、印刷及柔性显示、机器人、轻量化材料及成型技术与装备、燃气轮机、高档数控机床、稀土功能材料、传感器、集成电路先进工艺、工业信息安全、先进复合材料、智能语音、石墨烯、深远海海洋工程装备、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智能网联汽车、工业云制造、工业大数据、高性能医疗器械、资源循环利用、医药高端制剂与绿色制药、先进功能纤维等22个领域。

  据了解,在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要升级为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的条件中,创新中心须是由本领域骨干企业及产业链上下游单位以资本为纽带组成的独立企业,股东中应包含若干家在本领域排名前十的企业。创新中心的联盟应汇聚全国范围内,包括用户在内的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等各类创新主体,并覆盖50%以上本领域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中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级创新平台。创新中心应按市场化运行,并已与社会资本密切结合,同时通过技术成果转化等方式获得稳定收入。创新中心应有固定研发队伍,从事研发和相关技术创新活动的科技人员占企业职工总数的比例不低于50%;创新中心年度研发费用总额占成本费用支出总额比例应不低于30%。此外,创新中心拥有合理的成果转化机制和专利许可转让制度,已向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或通过自行孵化企业,实现至少1项共性技术的转移扩散。

  攻克一批 共性关键技术瓶颈

  市经信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此前,工信部发布的相关文件中明确,要形成以制造业创新中心为核心节点的制造业创新体系,推动我国制造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跃升。而在达到一定条件下,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有机会升级为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

  工信部发布的《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实施指南(2016-2020年)》指出,攻克一批制约行业发展的共性关键技术瓶颈,转化推广一批先进适用技术和标准,积累储备一批核心技术知识产权,建设发展一批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的研发应用基地,培养造就一批技术创新领军人才,加快形成发展新动力。

  据了解,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是国家级创新平台的一种形式,是由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等各类创新主体自愿组合、自主结合,以企业为主体,以独立法人形式建立的新型创新载体。

  市经信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这种新型创新载体主要具有四个特征,包括制造业创新生态系统的网络组织,即形成以创新中心为核心节点的创新生态网络;制造业创新资源的整个枢纽,包括科研基础设施、大型科研仪器、科技工程数据、知识产权、科技文献,以及人才、技术、标准、信息、资本等在内的各类创新资源和要素;制造业创新服务的公共平台,提供从技术委托研发、测试认证、标准制定、专利运用、成果评估、应用推广、项目融资等一系列公共服务;制造业创新人才的培育基地,充分发挥创新人才对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形成制造业升级智库。

  根据工信部印发的《关于完善制造业创新体系,推进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围绕“中国制造2025”重点领域,每个领域布局一家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形成支撑国家制造业创新体系的核心节点,到2020年,形成15家左右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到2025年,形成40家左右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在有条件、综合实力较强的地方,建成一批省级/区域制造业创新中心,形成以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和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为核心节点的多层次、网络化制造业创新体系。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