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府信息公开 > 泉州动态 > 泉州要闻
泉州市第七批援藏干部对口援建工作纪实
来源:泉州晚报 2016-06-15 09:45 阅读人数:1

  雄伟的巴嘎神山与秀丽的清源山遥遥相望,清澈的尼洋河水流淌着泉州人民与工布人民的深情厚谊……

  雪山圣湖间,蓝天白云下,一批又一批的援藏干部响应祖国号召,离开挚亲好友,克服生理心理双重挑战,为西藏的稳定与发展奉献着青春和力量。

  2013年7月,以张朝阳同志为领队的9名泉州第七批援藏干部离开家乡,踏上雪域高原,来到林芝市工布江达县,开始新一轮对口援藏工作。进藏以来,他们主动融入,感情援藏,视工布江达为第二故乡,提出“内生发展,强基固本,以人为本,观念先行,内外联动”的“工布江达模式”,凝练出“爱国爱家、自强不息、敢为人先、无私奉献”的“工布江达精神”,立足实际,提出“以生态旅游与文化产业为主线、特色农牧业为基础、水电矿产业蓄力后发”的产业思路,为工布江达县经济社会发展描绘出一幅美丽而崭新的蓝图。

  今年7月,任务完成,泉州市第七批援藏干部即将离开工布江达。6月上旬,记者跟随泉州市赴藏考察慰问团,走近泉州市第七批援藏干部。

 

  工布江达县城全景 (杨凤翔 摄)

  选择了这里便义无反顾 

  念青唐古拉山南麓、雅鲁藏布江以北,连绵雪山下,清澈的尼洋河水流淌。工布江达自然风光壮美,但年平均气温在0℃以下。缺氧、高寒、多风、辐射强,生存环境恶劣,令人望而生畏。

  泉州和工布江达3500米海拔落差,是身体难以跨越的鸿沟。在工布江达期间,记者见到几名泉州援藏干部,张朝阳、杨凤翔、黄建洪、郭坚、郑金水。环境和气候的独特标志,深深刻印在他们的身体上——双腮高原红、黝黑皮肤,还有脱不完的皮肤角质。

  张朝阳是泉州市第七批援藏工作队的领队,由第六批援藏期满转任工布江达县县委书记,是迄今为止在工布江达工作时间最长的泉州援藏干部。

  虽然被高原粗粝的冷风磨锉,模糊了年龄的轮廓,但于他们而言,选择西藏,就是选择了义无反顾。他们每个人的3年,一如历批泉州援藏干部,短暂而不平凡。

  挂职工布江达县住建局副局长的郭坚说,白天忙完手头上的事情,吃完晚饭,大家泡茶聊天,把“该聊的都聊完了”。回到房间,眼望远山,心在泉州。

  “最大的挑战除了要克服高原缺氧和高寒环境外,还有对家人的牵挂和眷念。”工布江达县委常委、副县长黄建洪,到西藏之前,女儿要升初三。当护士的妻子工作“三班倒”,女儿没人接送,老人要照顾。西藏的天暗得晚,忙完手头的事,往往已是晚上10点多,黄建洪不敢吵扰女儿,更多是从妻子那里了解女儿生活学习动向。有一次,女儿给黄建洪打电话,“爸爸,你那么忙吗,都没有打电话问我最近怎么样?”一句话,让黄建洪泪流满面。

  平时酷爱运动的县委副书记、常务副县长杨凤翔,刚踏上高原,头疼、失眠、血压飙升等接踵而来,短时间体重降了二三十斤。对于高原反应,杨凤翔选择主动适应。饶是如此,高原对身体的影响还是明显的,深夜习惯性地无法入眠,血压居高不下,原来身体很强健的他,现在已离不开氧气瓶。

  身体的苦能克服,在杨凤翔的心里,亏欠最多的是妻子。2015年4月,妻子被查出脑膜瘤,杨凤翔在她入院的前一天晚上才赶回家,在她手术复查后的第二天返回。“从始至终,她一句抱怨的话都没说过。”这让杨凤翔愈发愧疚。

 

  工布江达城市建设日新月异(林耀平 摄)

  足迹遍布1万多平方公里 

  工布江达幅员辽阔,辖3镇6乡,79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总人口3.2万人,面积12960平方公里。泉州市第七批9名援藏干部的脚步,踏遍了这里的山山水水、乡镇村落。

  宁木那村、崩嘎村、嘎木村,这些名称绕口的村庄,距离县城有四五个小时、一两百公里路程。最偏僻的村庄,郑金水走过。挂职工布江达县农牧局副局长之前,郑金水是泉州市农科所台湾农业技术交流推广中心副主任。来到这里,他每天与农牧民,与土地,与藏香猪、牦牛,与农作物、蔬菜打交道。

  工布江达在泉州多年援建后,城市雏形形成。郭坚的到任,开了城市规划技术人员的先河。6个乡镇10个援建小康村、17个县财政小康村,踏上工布江达的土地上,郭坚便用自己的专业知识,编制出较为完善的规划体系。

  9名干部中,郑金水、梅忠礼、张含、郭坚、苏一敏5人属于专业技术人员援藏。按照规定,技术人员可以选择服务一年半后回泉州,5人在服务期满后,没有一人回泉州,而是继续留下来,他们的理由出奇一致:“来西藏要适应一段时间,刚刚起步的项目,再换个人又要重新适应;等适应完了,援助期也结束了。”

  工布江达县卫生服务中心迎来两个挂职副主任的医生梅忠礼和张含之前,医院90多名职工,20名医生,独立开展手术都成问题。2014年8月,在梅忠礼和张含的帮助指导下,卫生服务中心实施了首例急诊剖宫产、全麻等高难度手术,填补了近3年多项手术业务的空白。在培养本地医生、护士方面,梅忠礼和张含不遗余力地推动,现在如土且尼玛、杨倩等医生,已能独当一面。

  挂职工布江达县常委、副县长之后,黄建洪受组织委派,兼任林芝市旅游局调研员一职。短时间内,工布江达56处景点,黄建洪走了个遍,改造计划了然于胸。为了推介工布江达的旅游,黄建洪用尽心思主动对接媒介宣传。黄建洪无数次崎岖颠簸的山路之行获得回报:2015年11月,巴松措通过申报创建国家5A旅游景区资源与景观品质专家评审会。今年1-5月,巴松措景区接待游客达4.2万人次,收入332万元,与去年同比分别增长76.6%和68.2%。

 

  张朝阳在介绍工布江达城市规划建设(林耀平 摄)

  农牧民把援藏干部当“亲戚” 

  得知泉州干部一个月后要回家乡,阿旺曲珍央求驻村干部打电话问张朝阳“是不是真的”。于阿旺曲珍而言,张朝阳是最亲的“亲戚”。

  娘蒲乡尼木朗村的阿旺曲珍一家4口人,阿旺曲珍听力有障碍,弟弟妹妹智障,女儿辍学在家,生活条件极其艰苦。张朝阳得知情况后,主动与阿旺曲珍认亲帮扶,提供帮扶资金3万元解决她家生活困难。现在一家生活状况转好,女儿返回学校读书。生活一天天好起来,阿旺曲珍往日紧拧的眉头,舒展了许多。

  2014年藏历新年,帕朗萨村噶地一家人受张朝阳邀请来到工布江达县城,走进张朝阳的宿舍。张朝阳为噶地的孩子们准备过年新衣和文具,大家围坐聊天、拉家常、吃饭,其乐融融。“我从来没想过能到县委书记家里做客,更没想到县委书记把我们当成家人对待。这个新年是我们一家人过得最开心、最温暖的一个年!”噶地动情地说。

  “第七批援藏,不仅要在人才援藏、智力援藏、项目援藏上下足工夫,更要注重感情援藏,促进闽藏一家亲。”在泉州第七批援藏干部履新工布江达时,就定下了这样的调子。

  不仅张朝阳,每名泉州援藏干部,都要帮扶2户“穷亲戚”。3年间,泉州援藏干部忍受高寒缺氧,带头与最偏远、最贫困的群众结亲认对,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他们走遍工布江达全县79个行政村和128个自然村,慰问上千户贫困户和五保户,帮助他们解决了生产生活上的困难。

  在感情援藏中,泉州市第七批援藏工作队加大对贫困农牧民、弱势群体的扶持。援藏工作队整合各级财政及援藏资金3049万元,建设工布江达县社会福利院(供养服务中心)。这座占地面积2.2万平方米、内有236张床位的社会福利院,漂亮恢宏。目前,供养服务中心有126名五保老人入住安享晚年。

  巴嘎神山转山祈福泉州亲人安康

  “邱书记要走了?”次旦扎西张大嘴巴,语气讶异低落。次旦扎西口中的邱书记,是挂职工布江达镇党委副书记、常务副镇长的邱鸿荣。次旦扎西清楚今年7月是泉州援藏干部离开的日子,要让这个开朗乐观的小伙子说出分离的话,“很难受”。

  次旦扎西的表妹扎西卓玛是孤儿,与她的舅舅一家住在拉果枋村。二十出头的扎西卓玛听力有问题,没办法外出打工,也谈不上对象。到成都大医院检查后,医生说,手术后佩戴助听器,可以一定程度恢复听力。所有亲戚拿出积蓄,但汇集的钱,离20多万元的费用,还有不少缺口。2015年4月,次旦扎西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找到了邱鸿荣。邱鸿荣向工作队汇报,协调出5万元的资金。扎西卓玛顺利地做了手术,安上助听器。卓玛有了听力,话说得也不结巴了,之后就有人主动上门来问处对象的事。

  在巴嘎神山转山、系经幡时,命运之轨发生改变的扎西卓玛,不止一次为援藏干部们祈福,祈求佛祖保佑这些好人。

  挂职工布江达县委副书记、常务副县长的杨凤翔,有许多农牧民朋友。在2年多的走访中,杨凤翔发现,工布江达虽然实行15年制义务教育,但县里没有高中,农牧民孩子只能到林芝市、拉萨或者内地学习,路费和生活费是不小的开支。

  嘎德拉姆、格桑曲珠、格桑平措……杨凤翔摸底了解到不少贫困学生,但是自己收入有限,外加上结对扶助几户贫困户,杨凤翔倍感心有余而力不足。2015年5月,杨凤翔向《泉州晚报》发来求援信。很快,《泉州援藏干部的求援信:帮帮贫困孩子完成学业》的报道,引起了极大的震动,泉州企业家和热心市民伸出援手,结对资助,捐款到工布江达县对外公布的账户上。杨凤翔原本计划帮扶10个贫困学生,因为捐款筹集到36.11万元,便又再度追加捐资5人共15人,解决了他们的上学、生活难题。

 

  泉州援藏干部深入偏远的错高村走访慰问群众(林耀平 摄)

  巴松措湖畔两个村庄的蜕变 

  “天下美景千万座,只有巴松不露面”,巴松措是工布江达县最著名的景点之一。巴松措也叫错高湖,坐落在错高湖边上的村子就叫错高村。尽管紧邻著名旅游风景区,但由于地处景区深处,道路艰险难行。

  记者跟随援藏干部,到访次增家。次增家的房子两层,整体框架以石木为主。“评上最美乡村后,通我们村的路要修了,我儿子想把家里修葺一番,做饭店和旅馆呢!”次增说,这几年,她和村民们发现,来村子的游客多了,这可是个好机会。

  改变源于援藏干部的敏锐。第六批援藏工作时,错高村被当地列入旧村改造范围。在几次调研后,张朝阳发现,错高之美,不仅在于景色,还在于它是工布地区唯一完整地保持了工布藏族传统村落布局、民居建筑风格、习俗、文化和信仰的村落。

  “这里堪称巴松措旁的世外桃源,完全可以借助巴松措实现旅游村的转变。”张朝阳把错高村的未来定在保护。在张朝阳们的努力下,2014年,错高村获得“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十大最美乡村”的殊荣,声名日益远扬。

  位于巴松措核心景区的结巴村有500多名村民,是全县行政村人口最多的,它也是泉州援藏干部打造的小康村。几年来,工布江达县对结巴村投入巨资改造,结巴村也因旅游日益兴旺。

  一条笔直的道路旁,四五十家商店、家庭旅馆沿路排开。经营“国吉家庭旅馆”的国吉女儿说,几年前,她家在援藏干部的帮助下,开设了家庭旅馆,13个房间,旅客络绎不绝,一年能接待上千人。

  村庄“新生” 好日子不忘泉州人 

  从县城出发,1个多小时的车程,泉州援藏干部来到金达镇新生村,看望慰问五保户。房子多数为两层,水泥道路宽敞通达,房前屋后栽种着绿树。“亚古嘟,亚古嘟(藏语‘好’)!”68岁的土旦老人竖起大拇指,手舞足蹈,他告诉村民,这些泉州干部,是他的老朋友。

  新生村原来的名字颇“伤心”——“桑森村”,村庄依山而建,房子,是碎石片垒成,屋顶用泥土和麦秸铺成,这种简易房屋还不足2米。

  2004年7月,泉州市第四批援藏干部走访时发现,这个仅有23户98人的村庄,超过60名村民手脚关节变形肿大,“大骨节病”制约了劳作能力,当时,最有钱的两户人家,一年下来收入不过几千元。专家检查发现水质有问题。

  援藏干部每家每户做思想工作,村民们才一致同意搬到现在的村庄。村民们自发商议,因为泉州援藏干部,他们脱离了带来疾苦的原始村落,开始新的生活,新的村庄改为“新生村”。

  村庄目前发展到37户168人。泉州市第七批援藏干部接过前几批的“接力棒”,为新生村带来了更多项目——投入15万元资金,扶持贫困村民养犏奶牛;帮助有条件的村民成立家庭旅馆,增加家庭收入;于2015年投入250万元,对新生村房屋立面、道路等进行改造。

  “相比过去,一个在天上,一个地下。”走进新生村,当地老百姓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好生活不忘共产党,好日子不忘泉州人。

 

  漂亮的工布江达县中学(林耀平 摄)

  三年援建 做成“三件事” 

  2010年7月,带着重托,离别亲人,踏上西藏这片热土,张朝阳担任工布江达县县委副书记、副县长。2013年7月,援藏期满后,张朝阳选择继续援藏,肩负县委书记的重任。3年援藏期满后,为何还要留在西藏吃苦?张朝阳用三个词回答:“真情、感动、责任。”他说,在西藏工作艰苦,但援藏最光荣。

  对于如何做好援藏工作,张朝阳有着最大的体会——就是一定要尊重当地的资源、尊重当地的智慧,和干群团结一致,泉州援藏工作队提出‘四援并重’,“不仅要项目援藏、资金援藏、技术援藏,更要感情援藏。”

  总结泉州市第七批援建工作时,张朝阳说,他们用三年时间做成“三件事。

  一是小康村建设。2004年开始泉州援藏干部率先建设安居工程,到2010年,工布江达危房已经清零。第六批工作队建设8个小康村,第七批计划建设10个,经过多方面争取资金,又新建设37个,一共47个。目前,全县的小康村总数达55个,占80个行政村(居)的70%。

  二是城镇建设。从没有规划到详规,从没有道路到有道路,再到地下管网、人行道,工布江达在全自治区74个县城中,步入第一梯队。第七批工作队制定了《工布江达县城镇建设实施方案》和《工布江达县城市设计规划》,投入2亿元资金,建设集休闲娱乐、旅游度假、商贸流通为一体的新型城镇。

  三是产业建设。第七批工作队对全县经济社会运行状况进行深入分析,从工布的水电、旅游、农牧、矿产等进行长远规划。援藏干部把生态旅游业置于发展之首,带动其他产业并驾齐驱。在发展旅游上,立足长远规划,带动全县56处景点“全面开花”,带领老百姓吃上旅游饭,走上致富路。在特色农牧业上,力促藏香猪原产地保护,成功申报国家地理标志。

 

  在历届泉州援藏干部的不断努力下,巴松措内外环境日臻完善,正朝着国家5A级景区的创建目标扎实迈进。(林耀平 摄)

  人走心不走 续写援藏情谊 

  “来之前感觉3年很漫长,现在感觉时间飞快,只剩下一个月了。”一段特殊的生命之旅即将结束,对于泉州市第七批援藏工作队队员来说,不仅仅是阅历的积累,更有着难舍的情怀、生命的升华。

  今年7月开始,泉州市援藏工作对口县从林芝市工布江达县转为昌都市洛隆县。为积极探索与工布江达长效沟通交流机制,进一步增强两地间的情谊,泉州援藏工作队“人走心不走”,赠予工布江达县500万元,成立“泉州奖学金”。同时,向娘蒲乡小学捐赠20万元,帮助改善办学条件。

  6月3日,工布江达县中学,藏族学生们载歌载舞,庆祝“泉州奖学金”成立。正如娘蒲乡小学校长江巴扎西所说的,泉州援藏干部最明白工布江达需要的是什么,送来的都是“及时雨”。在他们心中,泉州援藏干部有着巴嘎神山一样的伟岸、尼洋河水一般的甘甜。

  工布江达县学生顿珠群宗说,在她们这所有着1100名学生的中学,这几年流行泉州人爱唱的闽南语歌曲《爱拼才会赢》,不过,学生们唱的是藏语版的,词曲内容都一模一样,“唱出来一样激情澎湃,一样扣人心弦。”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