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泉州市政府工作报告
来源:公报室 2010-01-04 10:28 阅读人数:1

112日,李建国代市长作政府工作报告。(陈英杰 摄)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泉州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09年政府主要工作

  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在中共泉州市委领导下,我市各级政府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按照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坚持“稳住大盘、固本培源、项目带动、奋力发展”工作思路,认真落实国务院支持海西建设《意见》和省、市《实施意见》,开拓进取,迎难而上,全力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全市实现生产总值3002.29亿元,增长12.5%;财政总收入316.15亿元,增长19.9%,其中一般预算收入150.05亿元,增长9.4%,基本实现市十四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继续荣膺国家卫生城市称号,荣获全国综治最高奖“长安杯”、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七连冠”、中国十大品牌城市、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共和国60年中国最具投资潜力城市等荣誉。

  积极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经济大盘回升向好。全面实施“一揽子计划”,用好、用足、用活国家和省“三保”政策措施,加强应急保障机制建设;召开三场千人大会,动员全市上下坚定信心,共克时艰,取得不俗业绩。强化对企业的服务扶持,逐月召开经济分析会、工业生产调度会,加强企业生产要素保障;建立市、县两级领导挂钩联系亿元以上企业制度,及时出台减轻企业负担、支持企业上市、促进外经贸发展、加强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扶持规模以下成长型工业企业等54份政策文件,落实配套扶持资金近11亿元;妥善处理企业“两证”办理遗留问题,全市补办土地证372宗、房产证1322宗;深化政银企合作,努力稳住企业资金链,新增银行贷款524.06亿元,增长32%;全市减免各类税收9亿元,减少企业行政事业性收费3.88亿元。强化投资拉动,扎实推进“项目建设年”活动,375个重点推进项目完成投资438.18亿元,其中167个在建重点项目完成投资368.51亿元,占年度计划投资的108.69%,福建联合石化一体化等76个项目建成或部分建成,76个项目开工建设。140个项目获中央增投资金补助5.32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76.47亿元,增长13.5%。强化消费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055.46亿元,比增15.7%;商品房销售面积548.19万平方米,比增116.66%;销售“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产品13.45万件,金额5.9亿元。强化出口拉动,全力帮助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办理出口货物退(免)税46.75亿元,预计实现出口额58亿美元。

  积极有效落实惠农政策,“三农”工作成效明显。全市农业总产值增长2.5%。支农支出18.22亿元,兑付各项补贴资金2.78亿元。新增“福建省品牌农业企业金奖”3个,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36个,农民专业合作社273家。永春芦柑成为我省最大单个创汇农产品,安溪铁观音获评“中国世博十大名茶”。成功举办泉州龙眼(沈阳)推介会、第二届海峡两岸农产品采购订货会。成立台湾农业技术及新品种推广中心。农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外走马埭围垦工程海堤,洛江、泉港、惠安应急供水工程,深沪、祥芝国家级中心渔港,山美水库大坝防渗加固等工程顺利竣工;晋江下游防洪岸线整治及江滨路续建等项目稳步推进。有效防抗“莲花”台风、严重干旱、动植物疫病及森林火灾。全市投入新农村建设资金16.6亿元,累计创建省、市、县三级新农村建设试点示范村798个。筹资5375万元帮扶30个省、市级扶贫开发重点村。完成“造福工程”搬迁8000人。造林绿化20.33万亩,治理水土流失20.37万亩,建立市级生态公益林补偿制度。

  积极有效调整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步伐加快。财政总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0.8个百分点,五大传统产业和五大新兴产业产值分别增长13.2%和33.1%,轻重工业比例为61.7∶38.3,新增产值超亿元企业121家,新增上市企业10家,融资52.88亿元。强化自主创新,微波通信产业集群成为国家创新基金首个产业集群试点;新增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省级以上创新型企业8家,43家企业参与各级标准制修订,实现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区)“满堂红”。大力推进技术改造,完成工业技改投资137.96亿元,增长26.9%。“6?18”成功对接项目731个。新增中国驰名商标8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件,5个县(市)入选“中国商标发展百强县(市)”。泉州台商投资区申报建设取得突破,南安光电信息产业基地、泉港台湾石化专区等载体建设加快。新批外商投资企业103家,实际利用外资17.2亿美元,比增1.2%。“回归创业工程”引进投资50多亿元。推进节能减排,组织实施20个循环经济示范项目,关闭环保落后企业750家,淘汰水泥落后产能269万吨,实施制革、电镀等8个重点行业综合整治,建陶行业脱硫整治基本完成。强化监管,国有资产实现保值增值。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1086.23亿元;旅游总收入222.8亿元,增长12.28%。

  积极有效推进港口建设,集疏运体系初步形成。肖厝、斗尾港区控制性详规获批实施。港口实现投资9.7亿元,青兰山30万吨级原油专用码头、石湖4#泊位投入使用,泉州湾深水航道工程通过验收,肖厝4#泊位基本完工,泉港石化码头、围头湾通海航道工程等项目进展顺利,石井码头扩建、秀涂码头新建等前期工作有序推进。认真落实港口优惠政策,提高泉州港揽货能力,恢复韩国和菲律宾集装箱航线,开通台中港货运直航;建成泉州电子口岸平台,组建泉州港口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实现港口货物吞吐量7666.34万吨、集装箱吞吐量125.12万标箱,增长6.1%和3.7%。泉金客运量8.57万人次,增长33.18%。福厦铁路泉州段、泉三高速公路泉州段等项目建成通车,泉厦和福泉高速公路扩建工程泉州段等项目建设扎实推进。泉州晋江机场获准对外开放,旅客吞吐量165.6万人次,增长18.1%。

  积极有效实施规划管理,城市建设品位提升。出台实施《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工作的若干意见》及5份配套文件。完善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980平方公里的城市规划区和980平方公里的中心城区范围获省政府原则同意,各主要片区规划和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快速交通干线系统规划编制完成。47个城建项目完成投资54亿元,中心市区建成区面积98平方公里,全市城镇化率57.5%。出台落实支持总部经济发展和人才引进培养的政策,启动东海、城东、江南总部经济聚集区规划建设。完善一批市政设施,泉州液化天然气利用工程、金浦水厂等项目扎实推进。完善城市管理机制,加强城市综合执法,有效遏制“两违”。深化中心市区道路交通综合整治,取缔摩托车非法营运载客,中心市区交通秩序继续好转。

  积极有效保障改善民生,社会保持和谐稳定。预计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91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563元。城镇登记失业率1.21%,城乡就业率居全国前列。社保覆盖面继续扩大,支付金额标准提高。参加职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人数增加27.54万人次,参加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分别达到528.7万人和104.95万人,城乡低保对象增加8437人;企业离退休职工月人均养老金达1031元,职工医保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额提高到6.5万元,新农合最高支付额达到农民人均纯收入6倍以上,未成年人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80元,全年发放低保资金1.87亿元。建设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等保障性住房13343套、96.58万平方米。近海水域环境污染治理、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及“两江”上游水资源保护全年累计投入资金15.15亿元,近海水域水质达标率75%,晋江干流上游水质保持在Ⅱ、Ⅲ类标准,全市生活污水处理能力提高到58.25万吨/日。扎实推进“五五”普法和依法治市工作,深入开展人民调解和“信访积案化解年”活动,妥善处置泉港“8?31”事件,深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开展“严打”、禁毒、整治“三合一”消防隐患等专项行动,平安建设持续走在全省前列。贯彻实施《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状况得到改善。认真开展落实企事业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三年行动,安全生产事故指数同比“三降一升”。

  积极有效完善公共服务,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全市预算内投入教育经费48.74亿元,增长15.2%,其中落实“两免一补”经费3.83亿元;改造中小学校舍面积27.87万平方米;新增144所省级农村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22.33万名来泉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中职招生突破4万人,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81%,新增2所高等职业院校。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有效防控甲型H1N1流感疫情;泉州医高专附属人民医院实现整合搬迁,市第一医院新院竣工,泉州医疗中心(一期)主体工程启用,福建医大附属二院东海院区开工建设;30所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任务完成;村卫生所、社区卫生机构覆盖率均达96%以上。全市人口出生率11.37%。,人口出生政策符合率94.43%,继续保持低生育水平。泉州南音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建成开馆,梨园古典剧院投入使用,确定首批150个古城区闽南文化保护示范园区展示点;完成26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和改造。成功举办“6?16”人才招聘会、首届海峡印刷技术博览会。我市运动员在第11届全运会上取得5金4银5铜的好成绩。加强国防动员、人防、支前、民兵预备役工作,实现省级双拥模范城(县)“满堂红”。离退休干部服务、老龄、妇女儿童、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广播电视、新闻出版、信息化建设、统计、审计、物价、口岸、方志、档案、气象、防震减灾等工作取得新进展。完成对口支援四川彭州恢复重建年度任务。

  积极有效推进依法行政,政府自身建设不断加强。认真贯彻《监督法》,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继续执行市十三届人大七次会议和市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议案决议,依法保障人大代表执行职务。支持市政协履行职能,主动接受政协委员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386件、政协委员提案350件,办结率和满意率均达100%。认真贯彻国务院《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决定》,全面实施规范行政自由裁量权工作,率先在全国建设市县联动、全市一体化的行政执法信息平台。开展“破解熟人经济,提升服务水平”活动,大兴雷厉风行之风,加大行政问责力度,工作效能不断提高。扎实推进第九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新增进驻市行政服务中心项目31个,取消、下放审批权限17项,取消行政收费性项目19项。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稳步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压缩行政经费开支取得成效。加强反腐倡廉工作,处理违法违纪公务人员158人,挽回经济损失634.76万元。完成省下达的28项为民办实事项目和市委、市政府10件23项为民办实事项目。

  各位代表,回眸去年的严峻形势,我们深感成绩来之不易。这是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委总揽全局、果断决策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同心同德、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市人民不畏艰难、奋力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和离退休老同志,驻泉省部属单位、驻泉部队、武警官兵,企业界人士、来泉创业务工人员及广大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海内外朋友致以崇高的敬意!对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全市人民给予政府的信任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结构调整任重道远,高新技术产业、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比重偏低,土地、资金、人才、水资源等生产要素制约仍然突出。经济回升基础还不稳固,外贸出口回暖缓慢,部分企业和行业生产经营比较困难。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有待提高,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亟待增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还在拉大,民生保障体系不够健全,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还不能满足群众需求。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计生工作基础仍较薄弱。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仍需完善。环保治理和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工作还需加强,安全生产仍有隐患。个别公务人员责任心不强,行政不作为、乱作为现象依然存在。18个年度预期指标有4个未达到预期要求;“十一五”规划中服务业等个别指标完成比较滞后。对此,我们要高度重视,进一步采取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扎实做好2010年政府工作

  2010年是完成“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是全面实施国务院支持海西建设《意见》的关键一年,也是为“十二五”规划启动实施奠定良好基础的重要一年。总体上看,经济发展环境好于去年,但经济回升内在动力仍然不足,不确定、不可预料的因素增多,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依然十分复杂,积极变化和不利影响同时显现。在此形势下,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化解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转变我市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我们要在市委领导下,进一步发挥优势,先行先试,努力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持续在海西建设中走前列、挑大梁。

  2010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按照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和市委“项目带动、转变提升、和谐进步、奋力发展”工作思路,全力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更加突出自主创新,突出发展低碳经济,突出建设环泉州湾中心城市,突出城乡统筹,突出民生保障,推进产业、港口、城市发展,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加快建设科学发展、改革开放、文明祥和、民生宽裕、生态优美的海峡西岸经济区现代化工贸港口城市,奋发迈向现代化泉州建设新征程。

  2010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1.5%,财政总收入增长15%,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1%;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长16%;工业增加值增长12.5%;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外贸出口增长5%;实际利用外资(历史可比口径)持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以内;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5%;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3%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7%。以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7.5%;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2%,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4.2%,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减少1.1%。上述指标是预期性的,在保持经济增长质量的基础上,我们要力争更好更快些。

  实现上述目标任务,要重点做好以下六个方面工作:

  1.强化产业转型升级,致力构建海西先进制造业基地。坚持制造与创造相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相融合,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相互促进的现代产业体系。

  大力推进产业调整振兴。持续有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实施“一揽子计划”,围绕整合提升五大传统产业和培育壮大五大新兴产业,主动对接国家重点产业振兴规划及省实施方案,出台落实我市重点产业振兴实施意见;加快产业技术进步与技术改造,全力抓好128个省级制造业重点项目、100个市级技术改造重点项目;支持民营企业改制重组、分工协作,发挥925家产值超亿元企业的龙头作用,持续稳定对中小企业的扶持政策,继续推动200家规模以下企业成长为规模以上企业;打造提升石化、装备制造、光电、微波通信、纺织服装、鞋业、工艺陶瓷、石材等一批全国知名产业集群,全面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

  奋力深化项目带动。完善“五个一”工作机制,全力破解用地、融资、安征迁等难题,深入开展“项目建设年”活动。今年安排市级重点项目376个,总投资3824亿元。其中,要认真实施245个在建重点项目,实现年度投资380亿元,确保85个项目建成或部分建成、65个项目开工。继续全力争取和落实中央增投项目。充分发挥项目对产业转型升级的支撑带动作用,大力推进福建联合石化炼油和乙烯技改扩建、炼化一体化(二期)、中化炼油、泉州船厂修造船等135个工业项目,中国石材城(三期)等58个服务业项目建设,确保项目早建成、早投产。狠抓南安光电信息产业基地、福建省印刷产业(晋江)基地等产业园区项目落实,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加快推进石狮鸿山热电厂、泉州电网改造工程等15个能源项目,保障能源供给。

  强力推动自主创新。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市、县两级财政科技投入3.66亿元,增长13.3%;成立科技创业投资基金公司。着力抓好“光机电”等5个重大科技专项,积极申报国家、省重大专项,大力培育新能源、新材料、海洋开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强化产学研合作,加快构建福建(永春)生物医药、国家大学科技园福建分园等公共服务平台,筹建国家建陶石材和水暖消防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新增市级以上企业(行业)技术中心20家。大力实施科技人员服务企业“十百千”行动计划,新建3个以上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组织实施30个以上科技服务企业项目,服务企业300家以上。进一步壮大高新技术产业,争取通过省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50家。积极争创国家商标战略实施示范城市。推动品牌创建、品牌运营、品牌提升,争创中国世界名牌。鼓励企业参与制修订各级标准,承担专业标准化技术机构工作。促进专利数稳步增长。提高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水平。

  着力发展低碳经济。要有计划推进“调结构、降能耗、优能源、促循环、推交易、增碳汇”六项工作。支持发展使用新能源,抓好风电、垃圾焚烧发电厂等项目建设。积极引导新型墙体材料发展,组织实施一批建筑节能及可再生能源利用示范工程。加大政府绿色采购力度,优先采购我市生产的节能产品。大力推进清洁生产,继续实施十大节能工程,加强171家年耗能1万吨标准煤以上重点企业节能管理,抓好2个国家级循环经济试点单位、2个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县、4个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和21家循环经济示范企业,推进泉港石化基地生态工程建设。加强减排工作,全面推进制革、电镀、石材、建陶等重点行业及工业污染集控区清查整治,关停整顿一批高耗能、高污染企业。严把节能减排市场准入门槛,及早谋划低碳产品认证,进一步落实绿色信贷等政策,探索开展低碳经济试点工作。抓好沿海防护林和绿色通道生态工程建设,完善森林生态效益“下游补上游”补偿制度,完成植树造林14万亩,增加碳汇。

  努力壮大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金融保险、现代物流、科技信息、文化创意、商务会展、社区服务等服务业,打造具有高技术性、知识性、新兴性的都市型产业群。围绕建设海西重要物流节点城市,抓好海峡西岸国际采购与区域物流中心、石湖港石材物流园区、海峡石化产品交易中心等项目建设,进一步提升交通运输、邮政、仓储业水平。全面推进信息化建设,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抓好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试点,加快建设泉州软件园。出台落实文化创意产业规划和扶持政策,抓好一批动漫游戏、工业设计等项目。积极培育城市商业圈,规划建设泉州品牌产品大型专业商场和城东、东海、江南片区全业态商贸服务中心,加快浦西城市综合体建设,发展一批限额以上商贸企业。继续落实“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等消费政策,扩大农村消费市场。支持居民自住和改善性购房需求,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整合挖掘旅游资源,发挥好老城区、郑成功史迹文化旅游区、崇武青山湾滨海旅游区、安永德生态游等项目的作用,做大做强旅游服务业。

  2.强化“三农”基础地位,致力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坚持“稳粮保供给、增收惠民生、改革促发展、强基增后劲”,逐步形成城乡联动、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以惠农强农政策为导向。加大市、县财政对“三农”的投入,市本级安排支农资金2.77亿元。全面实施减轻农民负担“四项制度”,及时足额兑现各项惠农支农补贴。改进粮食直补方式,完善储备粮定单收购政策。积极推行农村资金互助组织等多种信贷支农模式,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范围。市财政继续捆绑资金2000万元,扶持20个市级新农村建设试点示范村、20个市级扶贫开发重点村,创建一批村级财源建设试点示范村,保障村级正常工作经费和农村“七大员”津贴补贴。

  以发展现代农业为目标。持续“抓龙头、建基地、打品牌、拓市场、深加工、扶协会”,加快农业“五新”推广,重点抓好6类14种特色农产品生产,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培育20家农业产业化金牌企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建设高标准农田,防止抛荒撂荒,稳定粮食种植面积250万亩。抓好新型“三农”服务体系试点,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强泉台农业合作“三大基地”、“四大平台”建设,办好第三届海峡两岸(泉州)农产品采购订货会。拓展闽台(南安)农产品市场功能,加快海峡两岸(安溪)茶产业合作示范区和德(化)台农业合作试验区建设。建好中国粮食城等批发市场。建设崇武国家级中心渔港。抓好湾外围海造地前期工作,加快推进外走马埭围垦垦区回填。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控。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建设“食品放心工程”。

  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围绕提高农业防灾减灾能力,继续推进海堤、水库、山围塘除险加固和地质灾害点隐患治理,加快晋江下游防洪岸线整治及江滨路续建、湄洲湾南岸供水(二期)、新旧金鸡闸间南岸防洪堤等工程建设,抓紧碧坑水库项目前期工作,深化西溪流域蓄水工程规划,在有条件的地方建设、扩蓄一批水库。做好水资源动态管理试点和供配水调度,完成山美灌区北高干渠节水改造(二期)工程。加强水土流失监测,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万亩。加快农村公路提级改造,完善农村公路管养机制。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和沼气工程,统筹抓好农村电信、邮政、电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广“世纪之村”信息化服务。深入开展“家园清洁行动”,抓好农村垃圾清理、改厕工作。有序推进农村危旧房和石结构房屋改造。加大“空心村”治理力度,完成“造福工程” 搬迁6000人任务。扶持安永德部分贫困山区和老少边岛发展。

  以小城镇建设为抓手。实施小城镇发展战略,以城带镇,以镇带村,引导耕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住宅向居住小区集中,人口向市镇集中。力争完成10个以上乡镇总体规划的调整修编,编制一批镇村建设规划或整治规划,培育一批省、市级小城镇建设试点、村镇住宅建设试点小区。研究制定盘活、置换小城镇建设用地及推动土地流转的政策措施。积极探索农村居住房统一规划建设的方式,严禁城镇规划区内乱建滥建。放宽城镇户籍限制,提高城镇化发展水平。

  3.强化港口龙头作用,致力构建海西东出西进综合通道。大力推进以港口为取向的现代化集疏运体系建设,着力构建完善以铁路、高速公路、海空港为主骨架的立体交通网络。

  进一步做大做强港口。继续做好《泉州港总体规划》报批和重点港区、港后区控制性详规。加大港口投入,争取东港、泰山、富源等石化码头储运工程投产,石湖5#-6#、肖厝5#-10#深水泊位和秀涂人工岛开工建设,加快推进石井深水泊位开发和后渚港区整体搬迁、功能调整及新址选定前期工作。继续落实港口生产建设优惠政策,积极培育各类港口中介机构。加快构建泉州港物流信息中心,做好晋江铁路货运站“无水港”规划建设,吸引更多货物从泉州港进出。鼓励航运企业开辟国内外航班航线,争取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8300万吨、集装箱135万标箱。进一步加强泉金客运航线配套建设,扩大泉金客运和泉澎、泉台货运直航规模,加强与台湾港航企业合作。完善电子口岸平台建设,逐步将口岸部门的涉企业务纳入平台运行,营造方便快捷的“大通关”环境。办好第六届“中国航海日”活动。

  进一步完善优化路网。围绕构建“一环两纵三横五联”的泉州高速公路网,加快泉三高速公路南惠支线、福泉高速公路扩建工程泉州段和环城高速公路晋江至石狮段、泉州湾跨海大桥等项目建设步伐,确保泉厦高速公路扩建工程泉州段建成通车,争取环城高速公路南安至石井段、莆永高速公路泉州段等项目开工。围绕构建“三纵一横五联”泉州铁路网,大力推进湄洲湾南岸铁路支线建设,做好长泉铁路泉州段、秀涂港区铁路支线等项目前期工作。同时,加强国道、省道、县道的建设、养护和管理。

  进一步拓展空中通道。认真实施泉州晋江机场改建项目,积极吸引航空公司来泉设立基地或分公司,争取开辟更多境内外航线,力争实现旅客吞吐量175万人次。基本完成机场航空口岸对外开放验收前的准备工作,规划建设中心城区至泉州晋江机场快速通道,进一步提高通达能力。

  4.强化集聚辐射功能,致力构建海西创业型宜居城市。树立现代城市发展理念,加快建设环泉州湾中心城市,进一步增强城市的支撑力、辐射力、亲和力和吸引力。

  凸显规划引领。提高城市规划水平,按照“一湾两翼三带”的空间布局,抓紧完成《泉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报批工作。重点做好环泉州湾980平方公里中心城区的控制性详规、近期建设规划和重要区域修建性详规、公共设施专项规划及各功能区实施规划,完成南翼新城概念规划,启动泉州市快速公交线网和北翼新城规划编制。强化规划管理,明确划分空间管制事权,加强跨行政区域规划的衔接,保证规划的约束力和执行力。推进行政区划调整前期工作。

  凸显宜居品位。坚持精品建设,加快推进东海、城东、江南、北峰、洛秀及晋江下游两岸等区域开发,做好泉州火车站综合交通枢纽、站前大道、站前大桥及滨江北路改造、东海隧道、田安大桥、后渚至城东通道等重要路网建设,抓紧城市轨道交通1号线前期工作;统筹实施古城利用改造保护复兴工程;继续推进“城中村”、“城中厂”和城乡结合部的改造建设。高起点、高标准做好总部经济聚集区规划建设,鼓励和吸引各地客商、企业集团和现代服务业企业来泉设立总部。继续认真执行市十三届人大七次会议议案决议,完成“十一五”近海水域环境污染整治任务。更加重视“四山两江”生态保护,大力推进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将“两江”流域上下游水资源保护补偿专项资金提高到每年3000万元。推进沿海、沿江景观带建设整治,强化崇武至秀涂海岸带资源环境保护工作。加强城镇污水处理厂及配套污水管网建设,抓好城市内沟河整治。做好迎接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复查工作。加快金浦水厂、城市供水管网改造和中心市区天然气管网等市政工程建设;抓好中心市区公园、公共绿地、停车场及各类场馆规划建设,打造城市新地标、新亮点,凸显城市天际线。加强城市推介经营,提高城市的知名度。

  凸显人才支撑。进一步整合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激励和保障等政策体系。建好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孵化基地和创业园区,深化泉台人才合作交流,举办各类人才科技项目对接活动,加快引进国内外高层次领军型创业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推进国家级“千人计划”申报工作,组织实施“112专家工程”、“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工程”。充分发挥市高级人才协会等作用,规范发展人才中介机构,加强本地传统技艺传承人才和非公企业人才的职称评审工作。加强人才服务,切实帮助解决落户、子女就学等后顾之忧,构建有利于人才创新创业、施展才华的工作生活环境。

  凸显长效管理。一座美好的城市是建设出来的,更是管理出来的。要深化城市道路交通综合整治,落实公交优先和农村客运优惠政策措施,促进城乡交通一体化发展。完善市政设施管理体制,推进户外广告、绿地管养等特许经营权公开招标。强化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坚持“两违”日常巡查监管。建立城市卫生管理长效机制,落实分片管理责任制,努力提高日常管理、源头管理、目标管理和自治管理成效。加快创建以基层管理为重心的物业管理新体制。重视社区建设,提升社区综合服务能力,开展创业型宜居社区等试点工作,提升城市管理服务水平。

  5.强化改革开放优势,致力构建海西先行先试重要区域。以深化泉台合作挖掘潜力,以深化改革创新激发活力,以扩大开放集聚合力,在推动科学发展和对台合作交流中走前列。

  在体制创新上先行先试。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快国企、市直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交通基础设施等投融资平台组建,稳妥实施路桥公司债券发行,推进泉州汽车运输总公司和市公交公司改制整合。成立市政府金融协调服务办公室,搭建银行与企业沟通平台,增强金融对经济的服务功能。鼓励银行加大对企业的信贷支持,充实完善应收账款、存货、产权、股权、商标权、专利权抵(质)押和小企业联保等融资方式。支持泉州银行发展,引导城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做好村镇银行试点工作。鼓励港澳台及国外金融机构来泉设点。引导创业投资机构、信用担保机构、小额贷款公司、典当公司、融资租赁公司规范发展。扩大多种形式的直接融资,支持企业上市、收购重组和发行短期融资债券。充分发挥泉州市产权交易中心的作用,促进各类产权有效流动。放宽市场准入,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等行业和领域。创新税收征管模式,切实解决票外开、税外流、车船外挂问题。创新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机制,按照产业类型确定供地规模,实行适当浮动供地价格,引导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泉州出口加工区向综合保税区转型和在泉州台商投资区申报设立海关特殊监管区,推动泉州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洛江经济开发区扩区。

  在泉台合作上先行先试。全力推进泉州台商投资区获批和开发,加快区内南北主干道等基础设施建设;拓宽融资渠道,吸引境内外财团参与开发,做好项目建设和储备。认真落实《泉台产业对接专项规划》,建好用好泉港台湾石化专区等载体,主动承接台湾电子、光电、机械、石化等产业转移。积极申报国家“台资企业转型升级试点工程”,力促和谐光电、创辉太阳能电池等台资项目落地投产。加强泉台服务业合作,着力打造大陆台资企业所需的零部件、原辅材料配送中心和农产品采购订货中心。

  在招商选资上先行先试。创新招商体制机制,采取专业招商、中介招商、以商招商等方式,在引进跨国公司、大型国企民企、泉籍企业家回归创业上下功夫,致力于大招商、招大商。积极组织参加“9?8”、“6?18”等活动,适时在北京举办央企招商会,千方百计做好内联工作,有效拓展招商平台。坚持以我为主,择优选资,着力引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嫁接壮大我市支柱产业、传统产业。引导和支持企业增资扩产,鼓励境外上市企业返程投资。更加注重优化投资软环境,让客商安心扎根泉州。同时,继续深化泉州与香港、澳门的经贸合作。加强侨务工作,办好世界泉商大会、世界泉州同乡恳亲大会、世界泉州青年联谊会,发挥侨资侨力作用。

  在拓展市场上先行先试。充分利用自由贸易区的关税优势,深度开拓东盟市场,大力开拓中东、非洲、南美等新兴市场,巩固欧美等传统市场。认真落实出口退税、出口信用保险等政策措施,支持企业开展国际认证注册,有为应对国际贸易壁垒。认真抓好国际电子商务应用平台综合试点工作。支持企业“走出去”,拓展经济发展空间,争取设立中东石材贸易中心。发挥我市名牌品牌众多、泉商网络遍布全国的优势,支持企业参加广交会等国内外展会,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巩固提高我市产品的国内外市场占有率。围绕我市重点产业发展,做大做强和规划建设好各类专业市场,办好海博会、鞋博会、石博会、茶博会、网洽会等展会及“品牌泉州香江行”活动,鼓励国内外采购商和有影响力的零售商来泉设点。

  6.强化以人为本理念,致力构建惠民利民的和谐泉州。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切实解决影响民生的突出问题,努力增强保障民生的普惠性。

  着力提高教育医疗水平。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争取所有县(市、区)实现“双高普九”,继续推进中小学布局调整优化,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有效利用、整合中心市区现有教育资源,支持市区学校扩容增量,加快泉州五中城东校区、一中东海校区建设,规划建设七中江南新校区;完善助学免费机制,落实贫困生减免和补助政策,保障来泉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加强素质教育,重视中小学生智慧开发,增加科普经费投入;统筹发展各类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支持泉州高等院校内涵式发展,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落实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五项重点任务, 加强公共卫生能力建设;完善卫生应急管理机制,做好重大传染病防治工作,全力防控甲型H1N1流感疫情;加快福建医大附属二院东海院区、市中医院新门诊大楼建设,完善县级医疗机构服务功能,加快乡镇卫生院改革发展,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推进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重视发展妇幼卫生事业,促进基本卫生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人口计生长效工作机制,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推进人口性别比失衡专项整治,落实利益导向政策,持续稳定低生育水平;发挥计生协会作用,夯实计生基层基础。抓好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完成妇女儿童发展纲要各项任务。

  着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全面落实新一轮积极就业政策,支持困难企业稳定就业岗位。加强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被征地农民等重点群体的就业服务,城镇新增就业15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6万人。创新跨区域劳务协作、校企劳务合作,扎实推进“222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全年培训各类劳动者25万人。认真落实劳动合同制度,推行劳动用工备案,建立欠薪预警和欠薪保障金制度,加强劳动争议调解体系建设,创建和谐企业。完善“五险统征”机制,做好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市级统筹工作,支持开展职工医疗互助。确保企业退休人员100%按月领取养老金。加快建立被征地、征海人员养老保障制度,探索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统筹抓好保障性住房建设。完善城乡低保制度,妥善解决“五老”人员、“五保户”和残疾人、孤残儿童等特殊困难群体的基本保障问题,推进城乡社会福利中心建设和居家养老试点。进一步做好离退休老干部管理服务、老区建设、关心下一代等工作。加强防震减灾“三大体系”建设,全面完成支援彭州灾区恢复重建任务。

  着力促进文化繁荣发展。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大力弘扬“五南”、郑成功、妈祖等特色文化,办好首届海峡两岸闽南文化节,精心组织实施一批对台文化交流项目。加快构建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四级文化阵地建设,深入实施“万千百十”文化惠民服务工程和“农家书屋”工程。推进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继续推动“海丝”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培育文化中介机构,加强文化市场监管。推进广电、文化体制改革,完成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工作。继续实施“全民体育健身工程”,积极备战第十四届省运会。抓紧第二轮地方志修编和《泉州文库》整理出版等工作。

  着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认真落实中央《关于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的意见》,深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平安建设,严密防范和依法打击违法犯罪活动,加强互联网信息安全防控管理体系建设。完善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和应急处置机制,依法依规处理群众信访问题,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和突发公共事件。做好“五五”普法迎检准备,深化依法治市工作。认真落实党的民族政策,依法管理宗教工作,促进广泛和谐。继续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深入开展市场整规活动,严厉查处制售假冒伪劣产品行为,努力构建诚信体系。持续深化企事业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三年行动,加强学校安全、交通安全、火灾隐患和“三合一”厂房监管,落实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坚决杜绝重特大事故发生。

  着力提高双拥工作水平。深化双拥模范城创建活动,做好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和海防、人防工作,认真落实各种拥军优属政策,妥善做好退伍、转业军人和随军家属优抚安置工作。

  各位代表!适应形势新变化,紧跟时代新步伐,我们要大力弘扬新时期海西精神和“惠女精神”,进一步增强大局意识、忧患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以执行力保证生产力,以公信力凝聚向心力,努力开创政府工作新局面。

  进一步树立开拓创新的形象。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是泉州人爱拼敢赢的特质,也是泉州人成功制胜的法宝。正是这种精神使得我们去年顺利实现化危为机,财政增幅跃居全省第一;正是这种精神激励着每个泉州人永不满足、永不言败、永不止步。在今后工作中,我们要树立世界眼光,强化战略思维,科学谋划“十二五”规划,在更高的站位、更宽的视野、更大的平台上谋发展、争先锋;要用好、用足、用活海西政策,大胆先行先试,在竞争中抢抓先机,在逆境中拼搏奋起,在创新中领跑潮流。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永不辜负人民的重托。

  进一步树立依法行政的形象。深入贯彻《监督法》,认真执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决议和决定,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积极支持市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认真办理政协委员提案。重视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充分发挥工青妇等人民团体的作用,主动接受新闻舆论和社会公众监督。坚持科学、民主、依法决策,全面贯彻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健全行政复议及规范性文件审查备案制度,继续推进全面规范行政自由裁量权工作,营造公正、公平、公开的法治环境。

  进一步树立高效务实的形象。大力倡导雷厉风行、立说立行、奋发有为的工作作风,积极推行“领导在一线指挥、问题在一线解决、业绩在一线创造”的工作方法,以最快节奏、最高效率,努力把每个发展机遇转化为发展实效。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断完善并联审批、网上审批和审批绿色通道。扎实推进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稳妥推进以岗位设置聘任和绩效工资为重点的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加强机关效能建设,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兑现绩效奖惩。加强学习型政府建设,切实提高公务员队伍素质。深入开展破解“熟人经济”活动,认真贯彻《关于进一步从严管理干部的意见》,落实行政问责制,坚决处理行政不作为、乱作为行为。

  进一步树立清正为民的形象。牢固树立“服务就是天职”理念,全心全意为基层、为企业、为群众服务,以最实的举措、最优的服务为企业排忧、为群众解困,做到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建设服务型政府。继续坚持领导接访群众制度,充分发挥“政风行风直通车”、“政风行风热线”、“一线通”、“新闻第一线”等平台作用,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抓好市委、市政府11件27项为民办实事项目。牢固树立艰苦奋斗、过紧日子的思想,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实行财政公用经费定额零增长,真正把有限的财力更多地用于公共服务和改善民生,建设节约型政府。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对重点领域、重点资金、重点部门和重点项目的监管。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持续规范权力运行,建设廉洁型政府。

  各位代表!迈向建设现代化泉州新征程,任务繁重而艰巨,前景美好又光明。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同心同德,奋发有为,锐意进取,扎实工作,为全面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现代化工贸港口城市建设而努力奋斗!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