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晋江市政府工作报告
2015-04-28 10:44 阅读人数:1

—— 2015年1月20日 在晋江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晋江市人民政府市长  刘文儒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4年主要工作回顾

2014年,在上级党委、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工作监督、法律监督和市政协民主监督下,我们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五城同创”总体部署,全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不断丰富发展“晋江经验”,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取得了新的成效。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保持全国百强县第5位。

一年来,我们牢牢抓住新型城镇化新机遇,紧扣“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主题,突出“新”字,写好“人”字,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城市越变越美,功能越来越完善。城镇化建设成效受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晋江成为全国试点,并作为县级代表参加国务院座谈会,得到李克强总理充分肯定,张高丽副总理专门到晋江调研指导。海内外五百万晋江人十分振奋、倍受鼓舞,更加坚定了在新一轮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中打头阵、走前列的信心和决心。我们积极回应群众新期盼,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按照“为民、务实、清廉”总要求,认真查摆解决“四风”突出问题,一批群众最期盼的实事得到有效落实,政府公职人员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意识和能力明显增强。我们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统筹兼顾质量和速度,务实调整增长目标,有效应对下行压力,有力稳住经济大盘。预计完成GDP1492亿元,增长9.5%;公共财政总收入198.02亿元,增长8.33%;规上工业产值3290亿元,增长11.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66亿元,增长21.2%;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3.7万元、1.7万元,分别增长9.6%和10.6%,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一年来,市政府把年度工作报告确定的目标任务,分解为145个工作项目,全力抓好落实,切实兑现承诺。主要工作和成效是:

(一)坚持创新驱动,产业优化升级取得新成效。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3:67.2:31.5。五大传统产业增长12.6%,集群优势、品牌优势、市场优势得到巩固提升。制鞋、纺织服装业在同质化困境中平稳增长,产值分别突破1000亿元、900亿元;食品饮料业规上产值增长28.2%。五大新兴产业加快集聚,晋工机械、金保利太阳能、群英包装等项目建成投产,智能装备产业园启动建设,工业机器人、汽车整车生产、海洋生物等龙头企业加快在晋江布局产业项目。三产增加值增幅持续高于二产,纳税增长27%,占财政收入增量87%;投资增长25.2%,比工业投资增幅高9.6个百分点。商贸物流、专业市场、文创研发、金融、旅游等业态加快发展。在推动产业优化升级中,我们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引导企业开展产品、技术、品牌、管理和商业模式等“五个创新”,实施“数控一代”示范工程22个、重点技改项目194个,引进研发设计机构35家,新认定优秀人才232人,形成以“三创园”、洪山文创园为平台,人才政策为保障,企业投入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2.52%,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分别为5400件、3500件。新增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省级3家,省高新技术企业4家、科技进步奖6项。大力帮扶企业,兑现各级政策资金13.62亿元。针对市场低迷形势,引导企业抢抓“一带一路”和国内市场调整机遇,打通拓展国际市场、稳住国内市场、进入网购市场三大渠道,组织53批831家企业抱团赴国外拓展市场,成功举办第16届鞋博会、首届食品交易会,自营出口额75.9亿美元,增长16.3%。70%规上企业开展电子商务,线上交易额超500亿元。针对企业资金难题,市财政出资1.4亿元,设立应急周转金,简化手续办理“两证”252宗、实现融资25亿元,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办理“两电分离”34宗,兑现“即征即奖”资金3.72亿元,有效降低企业成本负担。大力完善园区载体,食品园、时尚服饰园、海洋生物科技园一期完成征迁,17个产业项目开工建设。建成经济开发区45个基础配套项目,新增56个产业项目投产。大力推进项目建设,436个重点项目超额完成年度投资计划。滚动跟踪86个重点招商项目,引进超50亿元项目3个、超20亿元7个。一批大型产业项目取得成效,恒安智能化基地、361度磁灶工业园等136个工业储备项目建成投产。国际鞋纺城部分主体封顶,海峡石化产品交易中心营业额达255亿元,普洛斯物流园、海峡五金机电城一期基本建成,传化公路港、金融广场等项目加快推进。

(二)坚持深化改革,体制机制创新取得新成效。全面推进14个领域53项重点改革,为新一轮跨越发展注入新活力。推进新型城镇化试点,实行外来人口积分优待政策,完善居住证制度,市民化待遇增加到30项,累计落户1.31万人。出台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传统优秀建筑保护政策,保护修缮10个古建筑群。镇级城市行政管理新模式、“大城管”、投融资体制等改革成功破题。陈埭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安海、金井被列为全省“镇级小城市”培育试点。全省新型城镇化研讨会、现场会在晋江召开。推进民营经济综合改革,全面推行“先照后证”登记制度,新增市场主体2.3万家,增长70%。扎实推进新一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新增下放镇级事权125项,审批中心即办率提高到80.36%。推进服务业综合改革,实施企业产销分离专项政策,新增限上主体120家、自营出口企业160家、企业营销中心9家。获批全省首批电子商务示范市,建成洪山、鞋都等电商平台,出口加工区、陆地港成为省级跨境电商通关试点服务单位。推进金融创新,新增金融和准金融机构43家,在全省率先实行民间融资登记备案,27亿元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新增上市公司2家,“新三板”、天交所、海交所挂牌企业增至57家。推进社会治理改革,启动新一轮“平安晋江”创建,基层安保水平明显提升,群众安全感提高到93.19%,累计102天“两抢”案件零警情,市公安局被授予人民满意单位。市镇村便民服务“三级联动”实现全覆盖,村级网格化覆盖162个村(社区)。在200个村(社区)推行政府购买社工服务,成为全国社会组织建设创新示范区。

(三)坚持品质至上,城镇化发展取得新成效。以规划引领优化城市布局。成立城乡规划委员会,组建专家顾问团队。城市总规修编获批,完成2049城市发展远景规划和城市色彩、公共交通等12个专项规划编制。启动“多规合一”试点。中心城区控规覆盖率提高到70%,镇级总规、村庄规划实现全覆盖。以组团片区开发拓展城市框架。落实“五个统筹”、“八个同步”,加快“九大组团、五大片区”改造建设,拆迁房屋330万平方米,230个城建项目完成投资340亿元,23个安置房项目投用、3.1万群众幸福回迁。梅庭、紫帽片区建设全面加快,罗裳、鞋都片区基本完成征迁,中心城区建成区拓展到105平方公里,连片开发格局已经形成。安平桥生态公园、东石金世片区基本建成,福州大学晋江科教园、内坑站前商贸区、龙湖“产城乡”融合试点加快推进,英林、深沪、永和等镇,围绕园区加快产城互动发展取得新成效,辅城建设全面提速。以功能配套增强城市承载力。推进城乡基础设施“6+1”工程194个项目、“五个系列”资源整合234个项目建设,完成投资75.5亿元。机场连接线、疏解公路、安海南环路、龙狮公路英林段等14条道路建成通车,新增公路里程 21.6公里 。完成引水第二通道 13公里 主体工程建设。建成9个电力迁改项目,输变电容量提高到415万千伏安。以宜居环境建设提升城市景观。实施“三边三节点”和“点线面”攻坚项目169个,完成投资90亿元。和平路、福兴路、梅岭路、凤池西路道路功能和立面景观大幅提升。“一山一水”慢行系统全线贯通,改造提升3个大型公园,群众享有更多休闲去处。以精细化管理提高城市品质。扎实推进15个专项行动,注重机制完善、群众参与和督查推进,有效破解项目管理、文明施工、市政设施维护等突出问题。“数字城管”覆盖市区30平方公里。开展“两违”综合治理和“百日攻坚”行动,拆除违法建筑50.78万平方米。

(四)坚持优质均等,增进民生幸福取得新成效。投入53.37亿元用于民生建设,占本级支出66%,不断完善7个民生保障体系。有效解决社会热点难点。20个为民办实事项目全部落实,16件群众最期盼的事扎实推进。继续开展“四帮四扶”行动,220户困难家庭脱贫解困。低保、五保、新农合、养老保险进一步提标扩面。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9950套,完成石结构危房改造383万平方米。规范出租车运营,完成农村客运班线经营权收购,实现镇镇通公交。新增市区停车位8000个,取缔公共场所停车违规收费。加强食品药品监管,有效治理“餐桌污染”。扎实抓好安全生产和信访维稳工作,有力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做大优质资源总量。建成侨声中学、第十实验小学、特教学校迁建等51个新(扩)建项目,开办10所公办幼儿园,新增学位8500个。养正中学迁建、毓英中学扩建等项目加快推进。深化小片区管理,试点集团化办学,教育教学水平全面提高,本科上线率70.76%,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晋江职校成为首批国家中职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稳步推进,被列为国家第二批县级试点。市医院迁建、安海医院文博科技楼和11个基层医疗单位迁(扩)建项目加快推进。13个医疗单位与省内外名院名校建立协作关系,医疗服务水平逐步提高。有效防控H7N9流感疫情。社会福利中心一期主体封顶,建成20个村级敬老院、30个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站、32个村级老年活动中心。加强文化建设。五店市传统街区基本完成建筑修缮,成为国家级影视、摄影基地;塘东、南浔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建成“一公里半径”图书馆群。举办文化产业周,“大美晋江”惠民舞台演出21场,市民文化生活更加丰富。成功举办自行车、沙排等国际赛事,第12届市运会取得好成绩。获得全国文明城市提名,荣膺全国七星级慈善城市。落实单独二孩政策,计生考核排在泉州第四。国防动员、兵员征集等工作走在泉州前列。此外,民族宗教、侨台外事、统计、档案方志、防灾减灾、老区建设、对口帮扶、老干老龄、工青妇儿、残疾人事业等工作取得新成绩。

(五)坚持生态优先,城乡环境建设取得新成效。加快建设环保“七个体系”,持续推进“四大行动”,积极创建国家生态市并通过技术评估。新增造林1.25万亩,市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提高到 11.3平方米 。确定198平方公里生态涵养区、禁建区。筛选9个总面积4.5万亩大片农田,建设田园风光项目。实行“河长制”管理主要河流,落实五项综合措施,推进14条流域生态综合治理,整治河道 16公里 。清理虺湖湖面800亩。启动海洋生态红线划定,落实海岸带保护利用规划。对流域周边、主次干道、绿化设施等进行单列考评,城乡保洁水平明显提升。仙石、西北、南港等污水处理厂加快建设,铺设管网 88.7公里 。巩固石材、建陶、皮革行业治理成果,落实染整业28个技改项目,完成华懋电镀集控区整合重组。禁养区畜禽养殖场(户)全部关闭。基本完成年度减排目标任务。

(六)坚持城乡统筹,美丽乡村建设取得新成效。投入农林水发展资金9.42亿元,加快完善农田水利设施,完成3座水库、 5.5公里 堤防除险加固,修复水毁工程27处,新增节水灌溉1.4万亩。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7.04亿元,增长2%。流转耕地4050亩,新增省级农业龙头企业3家。胡萝卜种植面积突破5万亩,出口量占全国一半。统筹投入3.76亿元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加快向农村延伸覆盖,新增道路硬化 403公里 、绿化2230亩,培育泉州市级示范村2个、美丽乡镇1个。实施集体创收项目101个,村(社区)平均村财提高到44.24万元。

(七)坚持务实为民,服务效能提升取得新成效。坚决落实市委决策部署,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187件,政协委员提案307件,满意率、基本满意率100%。受理群众来信来电来访1.6万件,办结反馈率98.5%。推进集中行政复议试点,全面加强依法行政。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查摆解决“四风”突出问题116个。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清理办公用房、“吃空饷”人员和“裸官”,“三公”经费和会议费下降44.42%。完成第三次经济普查。有序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完善“马上就办、办就办好”机制,落实行政监察、绩效考评、审计监督等制度,机关作风和服务效能明显改善。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面对经济下行和结构调整双重压力,我们紧紧依靠全市人民,全力抢抓难得机遇,奋力赢得发展先机,在改革创新中实现动力和活力不断增强,在优化升级中实现质量和效益同步提升,在协调发展中实现生态和民生持续改善,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这些成绩来之不易。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奋斗在各条战线的广大干部群众和外来建设者,向给予我们不懈支持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离退休干部,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社会各界人士,向各级驻晋直属单位和部队官兵,向所有关心和支持晋江发展的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发展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大项目和新业态支撑明显不足,经济持续快速增长难度加大。产业优化升级不够快,传统产业创新力不足,新兴产业规模不大,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不高,产业整体竞争力不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仍较粗放,功能不够完善,品质还要进一步提升。人才、资源、环境等瓶颈制约日益突出,发展方式转变十分迫切。社会治理、民生事业离群众期盼还有差距。政府公职人员的专业素养和能力水平,还不能完全适应发展要求,个别公职人员激情减退,行政效能有待进一步提高。这些问题,我们将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主动适应新常态,扎实做好2015年工作

根据市十二届党代会四次会议精神,今年政府工作总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主动适应新常态,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创新转型,持续提升创新活力、产业竞争力、城镇化动力、民生保障力、环境承载力、文化软实力,在“五城同创”中推动新发展新跨越,努力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晋江。

经济发展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公共财政总收入增长10%、本级预算收入增长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自营出口额增长10%。

民生建设预期目标是: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9.5%、10%;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保持稳定,高中毛入学率95%以上;每千人拥有病床4.37张、卫技人员4.87人;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32张;群众安全感明显提高。

城市建设预期目标是:中心城区建成区拓展到108平方公里,城镇化率64%以上;新增公路里程 22公里 ;城市公交分担率12%;城市生活污水、垃圾日处理能力分别达到20万吨、1800吨。

生态建设预期目标是:森林覆盖率18.1%;市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11.5平方米 ;建设绿色建筑10万平方米;完成上级下达的减排任务。

今年是“十二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加快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关键一年。我们要增强发展意识、机遇意识,抢抓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倡议、中央支持福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泉州建设海丝先行区、晋江被列为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等重大机遇,按照市委“12345”跨越赶超战略落实体系的部署要求,科学谋划编制“十三五”规划,全面实施“七大工程”,大力推进质量和效益“双提升”、创新和城市“双带动”,努力在推动“四个转变”中实现动力切换、发展升级,继续在县域发展中打头阵、走前列。

——推动产业结构从工业主导逐步向三次产业协调发展转变。围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全力做精一产,推动农业与制造业、服务业跨界整合;做优二产,加快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发展壮大新兴产业,推动制造业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打造工业4.0;做大三产,积极培育高端业态,促进规模拓展、业态升级,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推动增长动力从要素驱动逐步向创新驱动转变。围绕打造创新型经济“晋江版块”,抓住新一轮技术革命“机会窗口”,加快完善人才、平台、项目“三位一体”的创新体系,充分发挥企业家才能,全面深化企业“五个创新”,以产业化创新培育新增长点,奋力在创新中把握先机、赢得主动,搭上时代的快车。

——推动发展支撑从产业引领逐步向城市引领转变。围绕建设品质城市,抢抓新型城镇化黄金机遇,主动融入泉厦漳都市圈和泉州环湾建设,推动城市布局优化、功能配套升级,加快产城互动、融合发展,全力打造现代化城市平台,不断增强集聚带动力,支撑晋江全方位提升跨越。

——推动管理方式从粗放逐步向精细转变。围绕构建低成本、高效率、可持续的现代管理模式,在经济发展、项目建设、资源保护利用、社会治理和城市管理各领域全面推行精细化,建立完备的精细化管理制度体系,逐步走出一条质量型增长、内涵式发展路子,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更加协调、更有品质。

围绕上述目标,我们要重点抓好8个方面工作:

(一)全力推动产业优化升级

1、推进制造业升级。梳理出台新一轮产业发展政策,分行业制定专项扶持措施和实施细则,全力抓龙头、铸链条、建集群,再创晋江制造业新优势。推动传统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发展。重点实施“数控一代”示范工程,加快企业智能化、自动化改造,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装备、技术、产品、市场全面升级。引导制鞋、纺织服装业开发个性化、功能化产品,加快差异化发展,巩固市场优势;建材陶瓷业加快设备更新和品牌培育,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纸制品业延伸产业链条,做大产业规模;食品饮料业开发功能性、保健型休闲食品,加快产品多元化,抢占更大市场空间。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推进54个重点项目建设,实施10个以上关键技术攻关,推动装备机械业围绕企业装备升级,发展高端智能装备,围绕汽车整车生产,推进系列配套项目,加快形成完整产业链;光电信息业围绕新型显示面板、高端集成电路、智能手机、信息传媒技术,培育新增长点;海洋产业围绕远洋捕捞、种苗培育、海产品精深加工、生物医药、临港工业,发展新的产业集群;新材料和印刷包装业围绕制鞋、纺织服装等行业产品创新,开发高端面料、功能性原辅材料和新型包装材料,加快本地化配套。强化技术攻关,积极拓展节能环保、高性能复合材料等新领域。深入实施产业龙头促进计划,支持龙头企业通过品牌拓展、资本运作、资产收购、股权置换,参与国际产业链分工,打造国际化营销网络,进一步做大做强。引导中小企业适应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方向,围绕龙头企业协作配套,加快形成龙头引领、链条延伸、集群共进的产业格局。

2、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用人才活力激发创新活力。修订完善人才政策,实施领军型创新创业人才“ 431” 计划,吸引领军人才带资金、项目、团队到晋江创业发展,释放人才集聚的“链条效应”。落实1亿元人才工作专项资金,对创新团队实行最高500万元创业扶持,有效解决创新项目融资、家属就业、子女入学等后顾之忧,让各类人才愿意来晋江追梦、能够在晋江圆梦。实施本地人才培养计划,加强就业培训和创业扶持,培养更多本地企业高管和“创二代”、“创三代”企业家。用创新平台集聚创新要素。推动“三创园”建设提速,力促中科院海西研究所等项目开工建设,逐步完善创新创业孵化功能。加快洪山文创园二期改造,提升文创研发集聚效应。鼓励龙头企业建设具有产品设计、技术开发和系统集成能力的工程化平台,发起建立产业创新联盟,加快突破共性技术难题。支持中科院、中纺院等“国字号”机构企业化运作,强化前沿基础技术研究和战略高技术研发,增强区域创新实力。用创新成果推动产业升级。用好“6· 18” 平台,开展创新项目与生产力对接活动,举办第二届“海峡杯”工业设计大赛,促进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工业设计机构创新成果产业化。发挥纺研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作用,深化产学研合作。筹建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创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

3、推进现代服务业跃升。在发展教育、医疗、文体等基础性服务业的同时,加快发展生产性、生活性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重点推进与制造业有机融合,把专业市场作为产业升级重要配套,加快建设国际鞋纺城、海西建材、海峡石化等项目。发展会展经济,办好鞋博会、食品交易会等展会,打造产业展示窗口、要素集聚平台和信息共享渠道。把现代物流作为构建大流通体系重要抓手,加快建设现代物流园、传化公路港、顺丰速运、象屿物流等项目,打造一批规模化、智能化物流仓储基地。把现代金融作为制造业升级重要保障,设立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产业基金、新兴产业创投基金,用金融助推企业创新,促进产业升级。加快建设金融广场,争取率先设立民营银行,探索产业链金融、物流金融、第三方支付等业态。积极稳妥推进企业上市,引导企业“新三板”挂牌。加快发展股权、创投、风投等投资机构,培育壮大“融资租赁特区”。把电子商务作为拓展市场空间重要渠道,重点培育鞋都、洪山等电商平台,引导企业建设网络品牌专区、旗舰店,加快“电商换市”。把总部楼宇作为发展服务型制造重要载体,加快滨江、世纪大道中轴线楼宇建设,吸引企业总部、营销中心回归,培育中央商务区。生活性服务业,重点适应城市更新需要,提升批发零售、餐饮住宿等传统业态,围绕万达、宝龙、世茂等大卖场,集聚城市商圈,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加快培育物业管理、家庭服务、社区康复、旅游休闲等都市型业态,丰富城市功能内涵。

4、推进新业态集聚。大数据时代,正在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促进产业相互融合、渗透,并催生新的产业。必须密切关注大数据、大生态、大文化、大健康等发展新动态,抢先布局未来产业。大数据,重点发展互联网经济、互联网金融,加快培育互联网产业;有效整合人口、地理、法人等信息资源,建设大数据中心,引进大数据采集、存储、分析服务企业和软硬件配套项目,积极发展数字出版、软件开发、物联网、信息消费服务,推动信息网络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大生态,重点推广环保技术、清洁能源、绿色产品,策划推进循环再生利用、生态旅游等项目,构建节能环保、循环低碳的生态产业格局,加快绿色转型。大文化,重点加快发展文化消费,集聚影视制作、网络媒体、创意设计、演艺舞台等业态,让文化产业成为城市新地标、经济新亮点。大健康,重点培育智慧医疗、养老养生、健康管理服务等业态,促进健康消费与文化、体育、旅游、保险等产业融合发展。捕捉新消费热点,瞄准新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新模式,在创业扶持、要素保障、基础研究等方面加大倾斜,积极发展光学功能薄膜、3D打印、可穿戴设备、个性化定制等高端创新型业态。

5、推进园区载体建设。坚持“产城互动”思路,推动园区与城区融合,打造产业发展优质平台。五里园、新塘园重点落实17个基础设施项目,加快英塘商贸中心、菜鸟智能物流等商贸项目建设,强化以商补工,提升园区综合功能。安东园重点完善污水处理、供汽供热设施,加快染整业整合提升。安海园重点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力促入驻项目开工建设。东石园重点推进伞都大道二期、滞洪人工湖等10个基础设施项目,加快招商选资。金井园重点完善电力、路网等设施,推动莲花汽车落地建设。英林园、深沪园重点推动15个产业项目建成投产,提升集聚效应。智能装备产业园重点加快前期工作,完成征迁和部分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引进德国库卡、日本安川、华中数控等项目取得突破。食品、时尚服饰、海洋生物科技等新拓园重点加快56个项目建设,打造特色专业园。启动滨海新区一期填海施工。

(二)全力争创改革开放新优势

1、加快新型城镇化试点,突破重点领域促改革。持续深化拓展新型城镇化建设,提升城镇化品质。完善居住证制度,推进计生、社保迁转等配套改革,加快居住证与户籍制度衔接。设立5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文化保护建设和对外交流。开展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传统建筑调查,编制实施传统村落和古建筑保护规划。探索“四位一体”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深化陈埭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安海、金井“镇级小城市”培育试点,扩大试点镇管理权限,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完善社区功能,创新管理服务模式,降低行政成本。推进全国林地占补平衡试点。开展宅基地确权登记。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对重大项目试行PPP模式,建立多元化可持续的投融资机制。

2、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以全方位开放促改革。抢抓“一带一路”和泉州海丝先行区建设机遇,支持出口加工区升格综合保税区,借鉴省自贸区开放政策,加快发展保税加工、保税物流,建设“一基地三中心”,抢占区域开放高地。支持陆地港拓展跨境电商、冷链物流等业务,打造现代化内陆口岸和国际商贸物流中心。支持围头港二期堆场建设,大力发展对台直航运输,建设海西国际中转港、货运枢纽港。完善口岸信息化建设,实施“单一窗口”模式,提高通关效率。推动外经外贸发展,引导企业加强与海丝沿线国家经贸合作,抱团拓展多元化出口市场。开展国际友城交往,拓宽对外开放领域。

3、加快体制机制创新,转变政府职能促改革。做好新一轮深化政府机构改革工作,推进简政放权,亮出权力清单,做到政府“法无授权不可为”;给出负面清单,实现企业法人“法无禁止皆可为”;理出责任清单,切实做到“法定责任必须为”。深入推进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实行电子营业执照和全程电子化登记管理,促进投资便利化。出台公共服务职能转移目录,扩大政府购买服务领域,设立公益创投基金,发展壮大社会组织。建设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平台,完善事中事后监管机制,把政府该管的管好管到位、该放的放开放到位,让市场充分竞争、公平竞争。

(三)全力让群众过上更好的生活

1、回应群众期盼,办好热点民生。认真落实26个为民办实事项目。深入开展食品药品放心工程三年行动,建立重要农产品溯源制度,建设快速检验检测示范点,强化“餐桌污染”治理,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切实保障食品安全。实施20个石结构危房连片改造项目,落实危房就地翻建4200宗。严把安置房品质关,完善“十配套”设施,提升物业管理水平。做好西滨思进村片区改造安置工作,让三峡库区移民满意回迁。建设公交停保场和镇区公交枢纽站,完善公交运营体系。重拳打击“黑车”,提升出租车运营,建设公共自行车服务系统,方便群众出行。加快梅岭、曾井、翰林池等综合市场改造,建设蔬菜批发市场,抓好“菜篮子”工程。

2、做大优质资源,办好基本民生。推进晋江二中、第八实验小学等51个教育资源整合项目,新增学位6000个以上,开办5所公办幼儿园。建设5个学校游泳池,完善校园安保设施。应对高考改革,改进教育教学方法,让孩子们有更多时间认识自然,发展兴趣,增强体魄。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推行“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校企联合培养”教学模式,优化专业设置,促进职业教育与现代产业融合。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加强医技人员职业化培训,建设更多重点学科、优势学科。加快市医院迁建等16个卫生项目建设,筹建口腔产业园、妇产医院、书典医院,构建多元办医格局。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强人口计生工作。启动社会福利中心二期建设,新建20个村级敬老院、30个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站。实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加强国防动员和民兵预备役工作,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六连冠”。

3、完善救助体系,办好底线民生。实施精准扶贫,建立特困家庭信息库和经济状况核对中心,持续开展“四帮四扶”行动,帮助300户困难家庭脱贫解困。推进“救急难”试点,建立政府帮扶、慈善救助、邻里互助“三方联动”救助体系,决不让困难群众独自面对生活困境。推动社保提标扩面,低保、五保标准分别提高到580元、820元,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标准提高到300元,新农合筹资标准提高到500元。实施康复、助学、就业、安居等工程,帮助残疾人融入社会,实现人生价值。

(四)全力建设本地人留恋外地人向往的品质城市

1、完善规划体系,优化城市布局。深化规划体制改革,推进“多规合一”试点,在总规层面实现发展目标、用地指标、生态界标和空间坐标整合统一,启动建设规划信息平台,探索“一张蓝图、一个平台、一张表格、一套机制”管理模式。开展国土空间利用、辅城发展等战略研究,加快中心城区、镇区控规修编,编制生态红线、景观风貌等专项规划,加强城市设计,提高建筑设计水平,让城市发展有蓝图、建设有品质、管理有章法。

2、深耕组团片区建设,撑大城市框架。按照“一主两辅”城市布局,加快落实274个重点城建项目,全面推进“九大组团、五大片区”建设。中心城区突显“核心”,持续做大做强。主动融入泉州环湾开发,以世纪大道为主轴,串联桥南、滨江、城北、池店南、鞋都、梅岭、梅庭、青阳、罗裳等组团(片区)开发,加快布局现代商住、总部楼宇和重大民生设施。深化“五个系列”资源整合,完善优质资源配置格局。加强宜居环境建设,提升机场连接线、凤池路、七一路、陶西路、内坑北环支路等道路景观,延伸“一山一水”慢行系统,打造更多城市景观走廊,彰显现代宜居城市的品质品位。两个辅城突出“联动”,打造城市次中心。安海、金井按照现代城市标准加快城镇建设,实施装备制造园、福大科教园、品牌工业城等69个项目,促进产业集聚、城镇更新、配套完善。通过财政拨补、市镇分摊、融资支持等形式,推动东石加快省级小城镇建设,龙湖推进“产城乡”融合试点,深沪建设海丝风情小镇,英林培育现代商贸街区,永和承接开发区辐射寻找新增长点,逐步形成核心突出、功能互补、特色鲜明的镇域格局。

3、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提升城市功能。扎实推进142个城乡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加快完善“五张网”,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交通网,重点打通草马路永和到英林段、鹏青路东延等14条道路。加快省道201线晋江至南安跨海通道、西部快速通道和智造大道前期,推进泉厦漳联盟高速、东石环湾大道、龙狮公路龙湖段、陈泉路池店段等项目建设,推动形成对外互联互通、对内闭合成网的道路体系,完善“ 152030” 城市快速交通圈。完成机场扩建二期,实施高铁站扩容扩建,建设交通综合枢纽和“智能交通”系统,促进海陆空立体交通高效接驳、无缝对接。能源网,重点建设7个110千伏输变电项目,投产输变电线路30.9公里、容量37.8万千伏安。实施神华、福能热电工程。发展清洁能源项目,优化能源结构。水利网,重点建设引水第二通道、水库水源保护等水资源项目。推进金门供水工程。加快库湖连通和雨洪资源利用。抓好河道整治及江海堤防、水库、水闸除险加固,保障水利设施安全。环保网,重点推进仙石、西北等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实施73公里截污管道工程,建设20个农村小型污水处理设施。启动资源热力电厂项目,改造13座垃圾转运站。信息网,重点实施“智慧城市”建设规划和三年行动计划,申报国家信息化建设试点城市。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为主、市场运作”,普及无线宽带网和高速宽网,逐步推动重要公共服务区域WiFi热点覆盖,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加快交通、卫生、水利、电力、防灾减灾等领域信息化改造,促进信息资源整合共享。

(五)全力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

1、推动经济精明增长。面对新常态,粗放的增长模式难以为继,我们必须强化资源集约利用,完善公共资源管理体制,严格控制增量、优化存量,提高投入产出效益。鼓励企业“零增地”增资扩营,有效盘活低效用地。开展财政预算绩效评审,坚持“该花的一块钱要花,该省的一分钱要省”,节俭节约,把有限的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做强能投、城投公司,组建水务集团,加强经营运作,充分发挥财政“一把米”效应。强化经济运行监测,坚持每月经济分析和项目调度,把发展支撑细化到点,落实到具体企业和项目。继续实行“两电分离”、简化手续办理“两证”等政策举措,有效帮扶企业,提高新常态下服务发展的能力水平。

2、推动城市精致宜居。城市“三分建、七分管”,随着城市的发展,管理比建设更难、更复杂,必须深化省级“大城管”试点,深入推进系列专项行动,有效解决城市管理突出问题。完善规划招标、审查和批后监管机制,落实7个强制性指标,严厉制止“两违”,严格规范规划建设秩序。开展道路交通秩序综合整治,建设一批公共停车场,严厉打击酒驾、超载超速、土方车抢运等交通违法行为,遏制事故多发势头。出台市容市貌标准,拓展“数字城管”覆盖范围,清理疏导背街小巷、农贸市场周边占道经营、摆摊设点行为,巩固街区立面改造成效。加强市政设施维护,编制实施地下管线综合规划,完善信息化管理平台,建立快速响应机制,保障城市高效运行。

3、推动社会治理精准到位。社会转型带来观念的转变、需求的转变,我们必须主动适应,坚持依法综合治理,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制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按照“智慧城市”建设要求,加快整合“一基础、五中心”管理资源,建设便民服务中心,构建“直通·联办”平台,实现市民一个电话、一条短信、一条网络留言就能解决诉求问题。深化“平安晋江”创建活动,整合视频监控资源,完善基层安保联动机制,切实维护网络和信息安全,构建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探索社区、社会组织、专业社工“三社联动”新型社区治理模式,夯实基层治理基础。强化多元联动调解,化解征地拆迁、环境污染、涉法涉诉等信访突出问题,有效防范和应对群体性事件。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深入开展安全生产重点领域专项整治,加强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严防重特大事故发生。完善应急体系建设,提升突发事件预警、处置和保障能力。

4、推动项目建设精益高效。项目推进实效事关发展后劲,必须加强项目前期,实行“五个符合”项目落地机制,严格审查规划、环评、立项、资金和用地条件,充分考量成熟度。强化项目调度推进,完善“全链条”跟踪服务机制,实行责任包干,限期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破解项目建设瓶颈。严把质量安全关,严格执行工程审图制度,强化设计、施工、监理各环节资质管理,落实质量安全责任终身制,打造百年工程、精品工程。加快培育本地建筑企业,发展壮大建筑业。

(六)全力建设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丽乡村

1、发展特色现代农业。出台专项政策,培育壮大胡萝卜、食用菌、园艺苗木、渔业种苗等特色种养基地,加快发展设施农业。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推进农业“三品”认证。鼓励发展家庭农场,培育8家以上市级农民合作社,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深化晋台渔业对接,建设深沪渔业开放码头。加强耕地保护,实施田园风光项目布局规划,建设龙湖、洋宅、九十九溪项目启动区,配套开发服务业项目,把农田变成景观,把农业做成现代服务业。

2、加快农村改革发展。市财政投入1亿元支持美丽乡村建设。鼓励村集体因地制宜开展滨海休闲、观光农业、文化旅游、园区经济等特色经营。支持老区村、基点村加快发展,实施40个以上集体创收项目,增强村集体发展能力。做好村(居)委会换届工作。开展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行股份合作,探索第三方管理运营模式。健全村集体财务制度,促进“三资”管理规范化,保障集体经济运行有序、保值增值。

3、促进农民增收致富。落实各级支农惠农政策,鼓励金融机构推出特色金融服务,支持农民创业发展。引导群众转变就业观念,积极参加就业创业培训,掌握一技之长,通过进厂务工、自主创业增加收入。推进农村承包土地确权登记颁证。探索建立农村土地流转平台,支持土地经营权以股份合作、托管等方式流转,引导农民盘活安置房等资产权益,提高财产性收入比重。

(七)全力建设天蓝地绿水清岸美的生态环境

1、持续加强生态建设,切实改善城乡环境。扎实推进环境提升三年行动,全力创建国家生态市、森林城市。加大植树造林力度,加快山体林分和沿海防护林基干林带改造,实施晋石、泉三高速晋江段森林通道建设,推进紫帽山、崎山、晋江下游南岸湿地公园等项目建设,实现镇级公园全覆盖。完善“河长制”、流域考评等制度,强化五项综合治理措施,持续改善流域生态环境。加快安海湾、深沪湾、围头湾环境治理。严厉打击“十五小”,巩固畜禽养殖业整治和石材业退出转型成果,推动建陶、染整、制革等行业稳定达标排放,让晋江蓝天常在、青山常在、绿水常在。

2、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促进绿色低碳发展。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立主要污染物减排目标责任制。严守环保准入门槛,落实项目环评制度,逐步建立产业升级和环境升级并重的发展模式。严格执行环保“三同时”,开展企业环境行为信用评级,强化部门、属地、企业责任机制。严查环保违法案件,完善环境应急体系,构建全过程全覆盖的生态安全网。

3、坚持节约优先,集约高效利用资源。严格执行水资源有偿使用和取水许可制度,开展“绿色信贷”和排污权交易试点。大力推广清洁能源、节能生产、绿色消费,推动形成绿色环保、节能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实施重点节能项目,建设绿色建筑示范工程,分批启动工业热用户淘汰燃煤锅炉,推进替代集中供热改造。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回收、分拣中心、集散市场“三位一体”再生利用体系,促进鞋服边角料、陶瓷废弃料、建筑垃圾等循环利用。

(八)全力建设闽南特色文化名城

1、以更大的决心开展固态保护。对接泉州东亚文化之都建设,推进龙山寺、南天寺、安平桥、古檗山庄等重点文化保护项目,加快修缮3000栋古建筑,完成草庵公园建设。采取最严格的措施,保护历史古迹和古民居、古村落、古建筑群,保留历史风貌和自然景观,延续乡愁记忆。启动五店市传统街区 4A 级旅游景区创建,培育发展灵源山文化旅游产业带。实施博物馆晋江历史陈列布展改造工程。组建文保技术团队和专职安保力量,维护文物安全。

2、以更多的载体促进活态传承。布点33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点,加大传承人培养力度,培育文化名家大师。支持木偶、高甲戏等艺术精品参加国内外展会和竞赛汇演,推动非遗“走出去”。办好东石“数宫灯”、安海端午民俗等活动。开展“全民阅读”系列活动,建设“书香城市”。组织创作更多反映晋江品牌文化、侨乡特色、人文特质的优秀影视作品,推动纪录片《闽台文脉在晋江》、《龙山寺》在台湾主流电视台播出,展现闽南文化魅力。

3、以更新的举措加快业态提升。编制实施文化产业规划,借助全省院线联盟优势,引进国内外高水平演出团体,丰富“大美晋江”惠民舞台。加快“三园一基地”建设,加强与台湾等地业界合作,提高文创产业发展水平。加快全民健身中心、工人文化宫、镇级综合文化中心等文体设施建设,完善“15分钟文化生活圈”、“10分钟体育健身圈”。发展体育产业,举办沙排、篮球、自行车等大型赛事,掀起全民健身热潮。

4、以更好的机制推进文明创建。实施全国文明城市创建规划和三年行动计划,开展“文明晋江人”主题活动,不断提高市民文明素质,让文明创建成为市民自觉行动。建立志愿服务积分优待制度,广泛开展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关爱自然活动,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深化公民道德建设,评选表彰第五届“十佳美丽晋江人”、第二届“美德少年”,建设“诚信驿站”,建立商家“诚信二维码”制度,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

三、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经济社会转型迫切要求政府服务方式转变,必须始终坚持“为民、务实、清廉”总要求,创新服务管理模式,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服务型政府。

(一)永葆激情、奋发有为。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我们要弘扬“敢为天下先、爱拼才会赢”的精神,既要有创业的干劲和激情,担当起各个层面的职责任务,通过一个个项目的推进、一项项工作的落实,不断开创新的局面,取得新的业绩;更要有创新的勇气和本领,以更宽的发展视野,更高的业务素养,持续推进理念创新、制度创新、方法创新,激发蓬勃内生动力和改革活力,推动各项事业迈上新台阶、实现新跃升。

(二)依法治市、依法行政。落实全面推进依法治市实施意见。坚决执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和决定,自觉接受人大工作监督、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严格执行重大决策法定程序,运用法治精神、法治思维、法治方式改进服务管理。深入开展“法治晋江”创建活动,扎实推进“六五”普法,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建立行政处罚裁量基准制度,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做好行政复议、行政应诉和执法监督工作。加强政府信息公开,提高行政透明度。

(三)心中有民、实干为民。牢固树立群众观点,感同身受体谅群众困难,设身处地考虑群众需求,全心全意谋求群众福祉,把群众的期待变成我们的行动,把群众的希望变成生活的现实。凡是涉及群众的决策,我们都要充分听取群众的意见;凡是群众的困难需求,我们都要及时帮助解决;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我们都要坚决制止纠正。通过一件件小事的办理、实事的落实、难事的解决,赢得群众更多的信任、理解和支持。

(四)改进作风、勤政廉洁。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持续抓好“四风”突出问题整改,做到群众认可一件、销号一件,切实兑现承诺。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扎实开展公车改革。做好审计和监察工作,加强行政服务标准化、信息化建设,健全反对“四风”长效机制,有效防范廉政风险。“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对看准的事情、定下的目标、明确的任务,我们要锲而不舍、久久为功,善始善终、善作善成,不断提高政府执行力、公信力。

各位代表,目标催人奋进、实干创造未来。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攻坚克难,锐意前行,与全市人民一道,在“五城同创”中推动晋江新发展新跨越,携手开创更加幸福美好的明天!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