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全市经信工作总结及2018年工作计划
2018-02-06 15:19 阅读人数:1

一、2017年全市经信工作总结

2017年,全市经信系统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面启动“中国制造2025”城市试点示范创建工作,着力抓好经济运行监测、扩大工业有效投资、推进智能制造、加快集群发展、深化结构调整、促进融合发展等方面,全力推动工业经济和信息化平稳健康发展。2017年全市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3926.19亿元,比增7.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328.10亿元,比增8.3%,增速居全省第2名;累计工业用电量329.1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9%累计完成工业投资1620.7亿元,超额完成省市下达目标任务190.7亿元,其中企业技改投资1052.2亿元,超额完成省市下达目标任务172.2亿元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3.9%

(一)全力推动工业稳增长。一是抓好运行监测分析。加强工业生产调度,及时协调解决企业生产经营遇到的各种问题,做好17家高成长企业和81家省级龙头企业的月报监测工作,开展经济运行调研,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其中纺织鞋服业转型升级的调研报告,受到省、市主要领导的高度肯定。二是促进企业提质增产增效。出台岁末年初和45月份增产增效电力奖励政策,鼓励企业增产增效。2017年兑现用电奖励资金近1.4亿元,共拉动全市工业用电约7亿千瓦时,拉动工业产值超250亿元。三是支持企业开拓市场。支持企业开拓市域外市场,鼓励行业协会或龙头企业组织行业内中小企业办展、参展,深化泉州建材中国行系列活动,组织举办成都、沈阳等专场推介会,对接初步合作意向金额42亿元;组织企业赴法国参加第二届中法文化论坛,与里昂市共同举办企业经贸洽谈交流活动。四是加强惠企政策宣贯落实。编发各类政策汇编2万多册,召开政策宣讲解读会50多场,进企“点对点”解读政策2500多家次,答复企业政策咨询约3万次,指导企业用好用足政策,累计向上争取国家、省级扶持企业发展专项资金近1.5亿元,兑现落实市级工业和信息化专项扶持资金近2亿元。

(二)狠抓工业项目带动。是加大工业和技改投资力度。贯彻实施新一轮企业技术改造专项行动计划,结合17个重点产业转型升级路线图,编制《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健全市、县技改项目储备库,组织实施238项市级以上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实行“绿色通道”服务全年累计完成工业投资1620.7亿元,超额完成省市下达目标任务190.7亿元,其中企业技改投资1052.2亿元,超额完成省市下达目标任务172.2亿元二是抓好民企项目招商对接。围绕“五个一批”项目工作机制,持续开展“大招商、招大商”活动,赴上海、深圳等地开展精准招商,全年新对接民企项目121项,总投资781.6亿元,项目合同投资总额位居全省第一。

(三)坚持创新引领发展。一是加快完善制造业创新体系。浔兴拉链获评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全省仅2家);组织申报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试点7家,海西装备泉州研究所牵头的“福建省数字化装备与柔性制造创新中心”等2个实施方案通过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试点专家论证;全市共有91个创新项目列入省级创新项目库、有7家企业获省级创新专项233万元补助。二是加强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和管理。制定我市企业技术中心认定管理规定、评价和考核评价工作指南,国家级、省级和市级企业技术中心累计分别达8家、10971家,数量居全省前列。三是狠抓质量品牌培育。积极开展质量品牌培育工作,百宏聚纤获评国家质量标杆企业(全省4家),九牧、龙峰和特步获评省级质量标杆企业(全省10家),全省质量标杆现场会在泉州召开,百宏、九牧等企业(全省4家)在会上作经验交流;安踏、三六一度、信泰和威盛机械列入品牌培育试点;南安市水暖厨卫产业集群区域成为全省唯一一个工信部产业集群区域品牌试点。四是推动智能制造公共平台建设。充分利用引进的15个高层次创新平台,开展技术宣讲、项目对接、专题培训讲座等活动,推动平台与企业间的合作,其中哈工大工研院与企业开展合作项目22项、华中智能制造院为23家企业合作改造生产线。协调落实哈工大工研院年度运营经费、车辆购置等有关问题,工研院被工信部列入全国首批工业机器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实训基地,被评为A类市级新型研发机构(全市四家)。

(四)加快推进智能制造发展。一是抓好示范培育。分行业、分地区指导企业开展智能制造项目建设,恒安、九牧、百凯公司被列入国家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与新模式应用项目,染牌、九牧公司获评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培育省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6家、省级样板工厂(车间)1家、市级标杆“数字化车间”26个。全国机械行业转型升级推进会和工信部消费品工业智能制造试点示范现场经验交流会在我市召开。是推动高端装备产业发展。贯彻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相关政策,2017年我市9家企业产品被列入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含智能制造装备)认定名单,数量居全省首位。培育认定市级“数控一代”示范项目产品138个、高端装备设备54个。三是推进机器人产业发展。市政府出台《关于推动机器人产业快速发展的实施意见》,从研发与生产、推广应用、技术创新公共平台、引进高层次人才、做大产业集群等方面扶持我市国产机器人发展。成功承办全省首届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技能大赛暨第二届全国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技能大赛、福建省职工数控技术应用技能竞赛省人社厅、省经信委等部门联合表彰授予我委“突出贡献奖”、“优秀组织奖”,其中全省参加全国机器人技术应用技能大赛的6名选手(我市3名)全部获奖(分别为一、二、三等奖)。是推动“两化”深度融合。支持企业两化融合示范项目建设,71家企业通过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评定,127个项目被列入省级两化融合重点项目库(数量居全省首位)。五是实施“百千5311”工程全面完成中国工程院周济院长对我市创建“中国制造2025”城市试点示范提出“百千5311的年度目标,已建设数字化生产线130条,完成生产销售国产机器人1160,推广应用国产数控系统5340套,打造嘉华机器人自动上下料及3C钻攻中心生产线、梅洋高速全伺服五轴机械手自动上下料及注塑产品生产线、华宝硫化鞋自动化生产线等3条智能制造示范生产线并投入生产应用,累计举办智能制造相关培训班110期、培训人员1.3万人次,泉州华中科大智能制造研究院获批省级新型科研机构和省级工程研究中心。

(五)深化产业集群发展。一是实施产业龙头促进计划。53家企业列入省级龙头企业名单,确认市级产业龙头企业502家,实施“三个一批”龙头带动项目104,全年完成投资48.24亿元。二是加大小微企业扶持力度。甄选 123个小微企业项目,扶持促进“小升规”,引导小微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建成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国家级4个、省级9个,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国家级1个、省级15个。三是提升产业协作配套水平。支持龙头企业组织中小企业围绕供应链深化分工,促进大企业与中小企业互用产品、互为市场、抱团发展,下发协作配套补助资金892万元。

(六)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一是抓好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工作。征集跟踪泉州众益太阳能科技的太阳能照明产业化等18项战略性新兴项目,推荐上报省级重点跟踪管理项目。二是推进危困企业破产重整。鼓励龙头企业采用资产收购、股权收购和投资控股等方式实施兼并重组,征集转报兼并重组项目10个;全市列入破产处置重点案件39件,审结重整案件11件,其中重整成功的8件。三是抓好节能和循环经济。推荐企业申报工信部绿色制造系统集成项目4家、建设示范名单2家。抓好燃煤锅炉节能环保提升工程,完成整治燃煤锅炉598台,完成整治总任务100%完成印染、制革等消费品行业的清洁化技术改造任务。组织实施节能重点工程50项,持续推进循环经济建设,4个园区入选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四是加强钢铁、煤炭行业管理。深入开展取缔“地条钢”专项行动”,列入国家取缔计划的4家企业全部取缔;开展煤矿全面安全“体检”,统筹推进煤矿企业节后复工复产和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工作,关闭退出煤矿3处,化解过剩产能17万吨/年,全面完成全年退出计划,并于11月通过省级验收。五是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牵头负责新能源非公交车推广应用工作,2017年推广新能源汽车4000多辆。

(七)大力促进融合发展。一是加快智慧城市建设。加快信息网络基础建设,实施信息通信网络提速升级工程,预计完成投资20.2亿元。列入2017年市级财政性信息化建设计划的23个项目,总投资4.8亿元,完成新行政服务中心智能化系统、南洋华裔族群寻根谒祖综合服务平台(一期)、环保数据资源中心等9个项目的专家论证,启动市级政务数据汇聚共享平台建设,项目可研方案正在编制中。二是积极实施“互联网+”工程。制定《泉州市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实施方案》,加快互联网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深度融合。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组织推荐工信部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试点示范项目9个,推荐申报省互联网经济新增引导资金项目22个。促进互联网企业与传统产业对接交流,成功举办2017中国福建互联网大会,石狮、晋江、南安、德化列入省区域化链条化试点;讯网科技公司“环球鞋网公共服务平台”、领航科技公司“领航服装企业生产服务平台”两个项目列入省互联网经济公共服务平台支持项目,三六一度公司“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可穿戴式智能运动监测装备研发和消费者大数据分析与应用”列入省大数据应用示范工程。三是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认真实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路线图,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项目、平台、载体建设。加大集成电路产业链招商力度,成功引进矽品、芝奇等22个产业链项目,集群效应逐步显现。加快推进晋华集成电路项目建设,FAB主厂房于201711月份正式封顶,项目入选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信部2017年集成电路重大专项投资计划,获批中央预算内补助资金2亿元。推进泉州“芯谷”建设,南安园区·三安高端半导体项目于201712月份正式开工建设,拟投资总额333亿元。继续支持中国国际信息技术(福建)产业园数据中心建设,开展软件和集成电路设计企业安全生产大排查大整治工作,建设20个数字家庭示范村建设,进一步提升农村信息消费水平。四是推动动漫产业发展。成功举办“2017中国卡通形象营销大会泉州峰会”,促进国家动漫创意研发中心设立泉州分中心,推动动漫产业与我市传统产业融合发展。五是推动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构建“生产基地+物流+互联网”大格局,加快省级、市级物流园区提升工程包项目建设,2017年完成投资12.6亿元,完成计划的135.5%;新增3A级及以上物流企业15家,全市累计达84家(其中5A2家、4A18家、3A64家),数量居全省首位;评选2017年“十佳物流企业”和“十大最具成长性物流企业”,推进菜鸟项目、安踏一体化产业园、卡宾服饰等龙头企业智能仓配一体化项目建设,菜鸟、安踏等项目已投入试运行。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积极推进制造业主辅分离,受到省效能办通报表扬。全市确定87家市级重点培育对象,31家企业入围省级重点培育对象。培育首批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项目、公共服务平台)3,培育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平台5个、示范企业12家。累计培育工业设计中心国家级5家、省级16家、市级33家,数量均全省最多。开展“工业设计名师讲堂”、福建省“海峡杯”工业设计(晋江)大赛、“何朝宗杯”陶瓷工业设计大赛、海峡两岸大学生设计工作坊、设计营等系列活动。开展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深入推进助保贷,帮助中小微企业解决融资需求。

(八)打造良好营商环境。一是进一步帮助企业降成本、减负担。切实帮助我市企业降低成本,激发实体经济活力,预计全年减轻企业负担42.62亿元。二是落实企业家素质提升培训专项计划。组织开展新生代企业家专题研修班、恒安精益实战研修班、职业经理人高级研修班等培训130期,培训企业家及高管1.4万多人次,组织200家企业通过网络商学院自主开展培训,组建企业家讲师团,建立“新生代企业家培训微课堂”定期开展培训,组织恒安、七匹狼服饰、八马茶业、九牧厨卫等企业赴南平互动交流、相互促进。三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积极推进权责清单融合工作,严格规范行政审批服务自由裁量权,全面细化现场踏勘和技术审查标准,开展审批服务授权工作,推行“扁平化”审批服务,80%以上审批服务事项实现“一趟不用跑,最多跑一趟”。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实现监管行业执法“双随机”全覆盖。

其它各项工作稳步推进。安全生产、经济协作、对口支援、挂钩帮扶、机关效能、精神文明建设、机要保密、宣传信息、政务公开、人事教育、人才港湾计划、离退休干部、工青妇等工作进一步加强。“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扎实推进,党风廉政建设的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进一步落实,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机关党的建设取得新成效。

二、2018年工作计划

2018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省委十届五次全会、市委十二届六次全会以及全国、全省工业(经济)和信息化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工作思路,牢牢把握“转型攻坚、聚力跨越”工作主线,坚持高质量发展与实现赶超有机统一,开拓创新、主动作为,着力争创“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推动稳增长、优化产业结构、促进融合发展等工作,全力推动工业经济和信息化保持平稳健康发展。力争2018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在8.4%左右,支撑全部工业增加值增长7.8%左右,全力完成省市下达的工业发展目标;2018年全市工业投资计划1650亿元,其中技改投资计划1010亿元;确保完成省上下达的节能降耗、淘汰落后产能年度任务。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紧盯目标任务,全力以赴抓好稳增长。一要加强运行监测调度。完善“周监测、月分析、季调度”工作机制,强化市县镇三级联动,强化龙头企业、高成长企业动态监测,做好停减产企业及用电下降企业的跟踪服务,加强煤、电、油、气等生产要素协调调度。近期,要按照市委市政府“大干40天 比拼开门红”的工作部署,主动靠前、积极作为及时帮助企业协调解决“关门难”、“开门难”等问题,力促企业早开机、开满机,确保一季度全市工业经济实现“开门红”。二要强化目标分解落实。2018年全市工业增长目标任务为全部工业增加值增长7.8%,根据各县(市、区)实际情况,对2018年各县(市、区)全部工业增加值增速具体分解如下:鲤城区6.5%、丰泽区5.5%、洛江区8.6%、泉港区9.0%、石狮市7.5%、晋江市7.8%、南安市8.8%、惠安市8.4%、安溪县8.8%、永春县8.5%、德化县7.9%、开发区8.0%、台商投资区8.0%。各县(市、区)要进一步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进度意识,对照各自目标抓好分解落实,要切实落实到具体的项目和支撑点上,同时抓好监测调度,确保按序时进度完成各自目标任务。三要积极引导企业开拓市场。贯彻落实省、市有关支持企业开拓市场等政策措施,鼓励市级行业协会举办或组织企业参加行业性产品推介、供需对接、协作配套对接等各种手拉手活动。加大名优地产建材产品供应商推荐目录的推广使用力度,继续深化“泉州建材中国行”活动,适时在省内外重点城市举办专场推介活动,助推建陶企业“走出去”开拓市场。四要强化行业安全生产工作。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有关规定,积极履行煤炭、油气长输管道和民爆三大行业的安全生产监管职责,建立健全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认真开展大检查大整治和各类专项检查活动,切实抓好安全生产工作。

(二)狠抓项目带动,增强产业发展后劲。贯彻落实全市加快项目建设“大干40天,比拼开门红”暨“项目攻坚2018”动员部署视频会议精神,紧紧扭住项目第一抓手,加快推进项目落地建设、投产达效。一要抓好技术改造投资。贯彻落实《泉州市“项目攻坚2018”活动方案》,发挥省、市财政资金引导作用,重点支持延伸、填平和补强产业链方向上的工业项目,完善省、市、县三级工业储备项目库。二要开展民企项目对接。持续开展“大招商、招大商”活动,策划更多更优的民企项目,推进完善集成电路、精细化工、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链,发挥晋华集成电路、三安高端半导体、联合石化、中化等龙头企业的带动效应,对接引进一批产业链补链强链的好项目。加快推进产业园区专题招商开展龙头企业“以商引商”,精心组织参加全省第八届民营企业产业项目洽谈会。扶持龙头企业发展。全市培育市级产业龙头企业300家以上,引导龙头企业瞄准国际同行业先进水平,应用高新技术特别是先进适用技术进行改造,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技术装备水平;鼓励龙头企业开展兼并重组、整合资源,推动龙头企业及其关联配套企业扩大先进产能、延伸产业链条。

(三)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深化“中国制造2025”城市试点示范。一要实施“个十百千万”工作计划。在深化创建“中国制造2025”城市试点示范的基础上,争创“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支持企业开展数控系统、伺服电机、减速器、控制器和自动化控制和智能装备、关键智能基础件、重大智能成套装备等的研发应用,鼓励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研制,在装备制造业中实施十个以上科技重大专项和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推进以数字化、智能化为重点的新一轮技术改造,推广应用数字化生产线一百条以上推广智能装备和工业机器人一千台(套)以上培训一万名智能制造技术人才二要发展智能高端装备产业。重点支持首台套开发、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培育、推广与本地产业配套的纺织、鞋服、食品、建材等智能装备和工业机器人1000台套以上,大力支持晋江、洛江、南安等智能装备园区建设,扶持一批智能装备骨干企业做大做强,全力打造智能轻工装备产业基地。三加快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建立健全企业技术研发、产品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支持企业建立企业技术中心,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企业加大R&D投入,鼓励企业与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共建企业技术中心;开展技术创新示范企业评选,引导企业与市域内各类高校、科研机构加强产学研合作,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知名品牌和持续创新能力的企业,力争培育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1 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3家以上。四是大力推动创新平台建设充分发挥中科院、华中科大、哈工大等高等科研院校在我市设立的公共创新服务平台作用,为我市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智力支撑;采取“一院一策”、“实体办院、投管分离、专业化运营”等方式围绕区域性重大技术需求,探索以多元化投资、市场化运作打造区域制造业创新平台,重点支持龙头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或产业园区平台共建制造业创新中心,力争创建1家以上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

()适应新趋势新要求,大力推进融合发展。一要培育智能制造示范典型。推进恒安、百宏、九牧、百凯等国家智能制造项目建设,继续努力创建国家级、省级智能制造项目,建设15家以上的智能化工厂、数字化车间,发挥示范项目引导作用,逐步由少数创新应用示范企业向更多行业企业推广应用。二要促进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大力实施智能制造专项行动和“数控一代”示范工程,引进和培育一批工业云与工业大数据应用平台,为我市传统企业及中小企业的研发设计、经营管理、生产控制和电子商务等提供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应用服务。三要推动两化深度融合。实施90个以上省级两化融合重点项目建设,开展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工作,发挥典型示范作用,积累并推广可复制的两化融合先进管理经验。四要推进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积极发挥工业设计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引领作用,立足我市特色产业深入开展工业设计系列活动,着力开展工业设计中心认定,探索开展工业设计的众筹、众创、众包,促进工业设计网络平台发展。从纺织服装、鞋业、装备机械等行业入手,以供应链管理、仓储物流、工业设计研发等环节进行重点突破,一手抓分离,一手抓外包,推进制造业主辅分离。加快培育发展一批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平台、项目)。

()加快结构调整优化,提升供给质量和水平。一要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与新医药、海洋高新等新兴产业,做好产业化培植工作。加快培育高新技术产业,重点加快推动建设晋华集成电路、三安高端半导体、石墨烯技术应用等一批新兴高新技术产业项目。二要持续推进企业兼并重组。鼓励行业优势龙头企业主动兼并重组,鼓励上市公司通过增发、配股等再融资方式,推进兼并重组和上下游产业链整合。支持龙头企业重组危困企业的优质产能。三要深化钢铁、煤炭等行业管理。健全完善打击“地条钢”的长效机制,严格控制煤炭行业新增产能,确保落后产能应退尽退,做好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后续相关工作,落实资金奖补政策,开展煤炭去产能“回头看”,严防已去除的产能因价格回升而死灰复燃。继续开展食品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四要大力推进绿色制造。继续开展能效对标活动,重点用能企业能源监测、能源审计和能源体系建设,严把能耗增量,严格落实项目能评制度,确保新上项目配套节能设施运行到位。持续推进循环经济建设,抓好德化陶瓷产业园区、泉港石化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海西城市矿产建设,确保按序时进度推进。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鼓励发展电池、电机、电控系统等新能源汽车关联产业。

(六)大力帮扶中小微企业,推动企业管理提质增效。一要支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引导调动社会服务资源与企业需求对接,督导中小企业服务平台网络提升服务水平,打造一批国家级、省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为中小微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二要推动成长型小微企业发展壮大。发挥市中小企业成长专项资金的引导激励作用,加强扶持一批成长性、扩张性好的规下工业企业实现“规下转规上”。三要鼓励中小微企业往“专精特新”发展。继续落实产业龙头企业与中小微企业的协作配套鼓励措施,引导中小微企业融入龙头企业供应链,提高企业发展质量和水平,组织认定一批“专精特新”中小微企业,发挥典型示范效应。四要深化企业家素质提升培训专项计划。探索创新泉州市企业家讲师团培训模式,实施新生代企业家成长计划,有针对性地提高企业家综合素质。力争全市全年举办100期以上企业家培训活动、培训企业家及企业高级经营管理人员1万人次以上。五要协调推进企业减负工作。督促落实市政府《关于降低企业成本减轻企业负担的实施意见》,加强涉企收费清单管理,完善企业负担举报投诉查处机制,加强企业减负工作沟通协调,努力帮助企业减轻负担。

(七)加快推进信息化发展,提高信息惠民水平。一要加快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继续围绕4个行动,有序推进22个重点专项工程建设;加快信息网络基础建设,继续实施信息通信网络提速升级工程,建设成广泛覆盖和深度互联的城市信息网络,加快市级政务数据汇聚与共享平台建设,推进跨部门数据的整合共享。二是大力实施“互联网+”工程。推动落实《泉州市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实施方案》,实施 11个重点行动计划,加快互联网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深度融合。跟踪推进石狮、晋江、南安、德化实施省“互联网+”区域化链条化试点工作。三要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扶持一批物联网行业应用示范平台,带动物联网产业规模化发展。扶持一批大数据企业,发展大数据应用产业。扩大信息消费市场规模,继续建设一批数字家庭示范村。加快晋华集成电路项目建设,争取一期项目今年投产,发挥晋华、矽品、芝奇等龙头项目带动作用,加大招商选资力度,力促更多项目落地,构建“设计—制造—封装测试—装备材料—终端应用”全产业链。抓好三安高端半导体等项目,积极争取国家、省上政策支持,以化合物半导体为重点发展方向,对接引进更多产业链上下游配套企业,形成化合物半导体全产业链体系,全力推进泉州“芯谷” 建设。

(八)抓好作风建设,建设务实高效经信队伍一要抓好机关党建。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旗帜鲜明讲政治,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定执行党的政治路线,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确保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和中央、省上以及市委市政府各项决策部署在全市经信系统得以全面贯彻落实。要把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引向深入,持续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学习弘扬“红船精神”,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经信系统形成生动实践、结出丰硕成果。要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严格落实“三会一课”、谈心谈话、民主评议党员等党的组织生活制度,加大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力度,确保脱贫政策落地见效。二要加强干部培养。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作风建设的良好态势,落实党员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制度。坚持好干部标准和正确选人用人导向。把严格管理监督干部与信任关心爱护干部结合起来,加强干部教育培训,通过调研、督查、挂职、蹲点等方式,让经信干部多走出办公室,多下基层、进企业、进车间,把制定政策、谋划工作、推动发展的着眼点和落脚点都落到基层、企业中去,真正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行家里手。三要强化正风肃纪。认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着力解决“四风”问题,特别是重点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新表现、旧顽疾,推动广大干部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真心实意服务企业、“对症下药”解决难题。要严格按照“五抓五看”、“五抓五重”要求,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深化廉政教育,抓早抓小、防微杜渐,教育引导干部职工时刻绷紧法纪这根弦,与企业交往中做到亲近不逾矩、清廉不懈怠,积极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树立清正廉洁、敬业勤勉的经信干部良好形象。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