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体育局2016年工作总结和2017年工作计划
2017-06-01 09:35 阅读人数:1

        2016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上级体育行政部门的指导下,市体育局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和中心工作计划,围绕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的既定任务目标,科学谋划好十三五开局之年的各项工作,扎实组织开展群众体育活动,加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队伍建设,认真做好体育产业联系点城市建设,推动体育事业全面协调发展,为五个泉州的建设做出了应有的努力。现将有关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2016年工作完成情况

一是以规划为引领,切实增强体育事业发展政策保障。根据十三五时期我市体育事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结合国务院的“46号文件、省政府的闽十条以及上级体育主管部门新出台的相关规划、政策文件精神,制定出台了《泉州市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泉州市加快体育产业发展、促进体育消费的贯彻实施意见》。同时,认真总结《泉州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1—2015年)》目标任务的完成情况和效果,通过评估各级政府提供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构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发展水平,制定出台了《泉州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确保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深入推进这些政策文件的出台,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体育工作将发挥重要的指导和推动作用,为加快体育强市建设夯实了政策基础。

二是以项目为支撑,持续完善群众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完成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年初下达的省、市为民办实事项目,投资1157.5万元,建设15个省级社区多功能运动场、6个室内健身房、6个笼式足球场和1个拆装式游泳和60条全民健身路径。同时,支持建设晋江八仙山全民健身中心和德化县体育场翻新改造,八仙山全民健身中心游泳馆、室外游泳池及配套设施完成主体建设,德化县体育场正式投入使用。体校扩建项目正式列入市政府项目建设十三五计划

三是以奥运为抓手,确保竞技体育水平实现新的突破。5名泉州籍运动员入选第三十一届里约夏季奥运会和残疾人奥运会,共获得了1枚金牌、1枚铜牌、1项第4名、4项第五名、1项第七名和1项第八名的佳绩,实现了泉州夏季奥运奖牌零的突破,创造了我市奥运会参赛史上的最好成绩,展示了泉州竞技体育良好的实力和发展势头。积极开展新周期的各项备战工作,按计划顺利组织11个项全市少年儿童锦标赛和承办2项省锦标赛,省年度赛稳居全省第三名,全市共获得15枚团体金牌并带入第十六届省运会。认真做好新周期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的申报及福建省重点体育后备人才基地的复评工作推荐泉州体育运动学校、南安市少体校、晋江市少体校等3所学校申报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

四是以赛事为依托,不断提升城市的美誉度和知名度。圆满完成2016海上丝绸之路环泉州湾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共吸引来自德国、哥伦比亚、希腊、白俄罗斯、中华台北等国家和地区的15只在册洲际队、国家队、俱乐部队以及3300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骑行爱好者参赛,推动泉州与海丝沿线国家、地区的国际间体育文化的交流与互动。顺利举办2016年全国击剑冠军赛(总决赛),1500名运动员、教练员来泉参赛,营造了规范、热烈、安全的比赛氛围,得到各方的普遍赞誉。同时,先后成功举办了国际女子网球巡回赛、国际南少林五祖拳暨民间传统武术大赛、全国健身健美冠军赛、全国沙滩排球锦标赛、海峡两岸羽毛球赛、全国羽毛球超级联赛季后赛等一系列大型体育赛事,大力开发赛事经济,不断提升泉州的城市影响力和知名度。

五是以活动为载体,精心构筑壮大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继续办好全民健身运动会和青少年学校体育比赛举办环保骑行、篮球等级联赛、百队千场广场篮球赛、高山徒步大赛、环泉州湾徒步走、古城定向穿越、半程山地马拉松越野赛等各种类型的全民健身活动,推动全民健身运动持续深入开展。据不完全统计,全年共举办市级比赛50多项,县(市、区)级全民健身活动500多项,参与人数达40万多人;同时积极组织各级开展群众体育活动,全市各级全年举办各类全民健身活动3500多项,参与人数达到200多万人。加强体育组织建设,推动体育社团规范化、社会化、实体化建设进程,全年新增二级社会体育指导员100人,不断健全市、县区、乡镇、社区四级体育组织网络,为市民健身提供科学指导和服务。

六是以改革为动力,力促产业试点工作取得新成效。加快泉州国家体育产业联系点城市建设步伐,按照泉州市国家体育产业联系点城市工作方案,积极争取设立体育产业办公室和市级体育产业资金。举办中国(泉州)体育产业高峰论坛暨福建省体育产业高级研修班,着力打造体育竞赛表演业,大力推进体育赛事运营的管办分离,积极引进较高层次和水平的国际、国内体育赛事经纪公司,组建和培育本土的体育赛事运营和推广机构,完善政府主导、企业承办、社会参与的体育赛事运作模式,提高赛事策划运作水平。创新体育场馆运营机制,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和体育场馆运营机制创新,加快推进大型体育场馆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筹建市体育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做好省体育产业专项资金申报工作,共获得补助省级体育产业补助资金1449万元。全力配合国家体育总局和省体育局,顺利完成全国体育产业调查统计工作。

二、存在困难和问题

一是转型发展的思路有待进一步强化,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以及县、区之间、城乡之间发展还不够平衡。

二是基础设施建设与群众健身需求相比尚有不少差距,特别是缺少大型公共体育设施。全民健身活动虽然活跃,但品牌赛事培育仍存在不足,有待进一步加强宣传,扩大品牌效应,同时向学校、社区、农村等基层延伸得不够。

三是竞技体育缺少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优势项目,向上级培养输送的后备人才数量较少,缺少高水平教练员、运动员。

四是体育产业体量虽然庞大,但仍旧是以体育用品服装鞋帽制造为主要支柱的传统产业,体育服务业基础依然十分薄弱,体育竞赛表演业、体育健身娱乐业、体育中介业、体育场馆业等发展相对滞后,体育产业结构呈现一强多弱的特点。

三、2017年工作计划

2017年,全市体育系统将认真贯彻落实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以备战第十三届全运会和第十六届省运会为重点,以建设海西体育强市为目标,凝心聚力,开拓进取,促进泉州体育事业健康、平稳发展。

一、着力提高全民健身整体水平。围绕新一周期的全民健身计划,以全民健身运动会为契机,利用全民健身日和传统节假日,创新体育活动形式,组织开展适合青、老、妇、残等不同对象的群众性体育活动比赛,至少举办50项市级全民健身运动会比赛项目,督促各县(市、区)举办450项以上比赛项目,举办项目超过500项,全年参与人数超过40万人,不断扩大体育人口。进一步做大做强百队千场广场篮球赛、泉州市全民健身千人自行车骑行活动、泉州市篮球等级联赛、永春呈祥乡开展高山徒步大赛等泉州本土特色的全民健身活动品牌赛事活动,举办全市露营大会,培育富有泉州地域特色的全民健身活动品牌。举办2017年泉州市直机关运动会,将设拔河、乒乓球、羽毛球、游泳等10大类28项以上的比赛,带动和展示市直机关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服务科学发展、创先争优当先锋的精神风貌。继续推进省、市为民办实事项目,完善基层体育设施建设,计划建设社区多功能运动场、室内健身房、笼式足球场和门球场等省级为民办实事项目,建设全民健身路径、社区多功能运动场等市级为民办实事项目。出台泉州市体育类社会组织业务指导意见,组织、引导和支持体育类社会组织参与民政部门开展的社会组织等级评估工作,加快推进市县(区)两级体育社团组织实体化建设,计划举办   期二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班,进一步健全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推动建立全民健身长效机制。

二、全面提升竞技体育综合实力。全力备战第十三届全运会和第十六届省运会,继续抓好2017年省带分带牌比赛,拟申请承办第十三届全运会OP帆船预赛。进一步加强对各单项教练以及基层体校的管理,指导符合条件的少年儿童体育学校加快软、硬件建设,调整补充教练员队伍。进一步加强对运动项目管理,在市体校、体工队部分项目试行项目总负责制,负责包括目标责任、运动员选拔、项目组队等工作。根据项目发展需求,拟在传统体育学校和有条件的普通中小学增设训练网点,打通运动员招生和输送渠道,逐渐形成一条龙的训练体系。认真迎接福建省重点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复评工作,夯实我市体育后备人才基础。结合全市竞技体育项目的布局和特点,通过形式多样的培训,不断提高教练员的专业素质和科学训练水平。注重高水平裁判员的培养,创造条件选送年轻的优秀裁判参加国家级和一级裁判员培训及晋级考试,努力造就一支爱岗敬业、业务能力强、专业素质高的裁判员队伍。同时结合实际,及时调整项目布局,寻找新的奖牌增长点,扩大传统优势,弱项中求突围,以实现我市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三、加大自主品牌赛事扶持力度。创造条件,积极承接更多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大型体育赛事,积累办赛经验,不断提高大赛竞赛组织能力和城市的美誉度。继续办好海上丝绸之路环泉州湾公路自行车赛,努力将其打造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单项特色体育赛事。着力打造宝珊杯国际网联女子巡回赛、晋江沙滩排球赛、半程马拉松赛、CBA联赛晋江主场等专业品牌赛事和专业职业赛事,进一步做大做强“百队千场”广场篮球赛、“元老杯”元宵足球邀请赛等传统体育竞赛项目。大力开发赛事经济,积极引进较高层次和水平的国际、国内体育赛事经纪公司,支持泉州市体育场馆管理服务中心成立体育产业公司,培育专业化、全方位的体育赛事推广和运营机构,提高赛事策划运作水平,以体育竞赛表演带动交通、广告、电信、印刷、新闻、会展、旅游、餐饮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四、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推进国家体育产业联系点城市建设,举办中国(泉州)体育产业高峰论坛,争取设立市级体育产业专项资金,扶持社会力量兴办体育产业。组织开展体育服务年度十佳评选工作,对接省体育局,着手编制我市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的指导意见的实施意见,促进我市体育服务业发展。推动“体医结合”,加强科学健身指导,发展运动医学和康复医学,加强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争取推行医保健身“一卡通”打通健身健康通道,激活医保沉淀资金。加强体育产业人才基地和人才工作室建设,举办公益性体育健身和体育产业经营培训(讲座)。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资创办各类体育培训机构,重点支持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跆拳道、游泳等项目培训。盘活公共体育设施,支持大型体育场馆以及以开展体育健身服务为目的的全民健身中心的开发利用,积极利用体育场地设施资源,开展各类符合群众体育需求的体育项目培训班,逐步加大体育培训在整个场馆经营业务中的份额,引导居民适度体育消费,促进体育健身休闲市场健康发展。进一步完善体育彩票渠道建设和渠道管理,抢占空白点和重要的销售区域,全面推进本地营销宣传工作水平,力争体育彩票年销量再创新高。

五、加强体育交流和社会组织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若干意见》提出的深化闽台体育交流合作的要求,充分发挥泉州的侨乡优势,鼓励社团组织走出去,创新体育交流特别是两岸体育交流形式,积极开展体育互访活动,促进泉台经济、文化交流,扩大泉州体育品牌影响。继续努力配合好泉州市民政局关于体育类社会组织的年检工作,对于到达需要换届的协会及俱乐部开展换届工作,以保证各协会、俱乐部健康良好地运作。开展体育社会组织、体育服务业企业(场馆、中介、培训、经纪、体育用品销售等)等级评定,对获得3A级及以上的体育社会组织和企业优先承担公共体育服务和纳入医保健身一卡通服务单位范围。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